“你問這個幹甚?”朱厚照警覺起來。
“……”李青沒好氣道,“我還能去偷不成?”
朱厚照左右瞧了瞧,壓低聲音道:
“一千三百餘萬,是父皇退位前,為防止我花錢看人臉色,特意轉移過來的,我一文沒舍得動。”
李青驚喜的同時,也有些驚詫:“宮廷用度戶部也兜底?”
“你未免把他們想得太好了吧?”朱厚照無語。
“那錢從何來?”
“簡單,印寶鈔啊!”朱厚照理所當然的說,“大明工商業鼎盛,之前超發的寶鈔又進行了大量回收,再死憋着不新發寶鈔,就是逼着百姓用白銀交易了,事實上,現在民間交易都開始大規模使用白銀了。”
怕李青說他,朱厚照忙解釋:“印鈔真不多,也就近些年才開始,每年折合成白銀不過兩百萬兩,以大明如今的商業、人口,一年發這麼點寶鈔,驚不起一點浪花。”
頓了頓,“金陵李家一年的淨利潤都不止這麼點,輸送到整個大明,又有何打緊?”
朱厚照道:“當然了,再算上大量的銅錢,一年下放的貨币總額有三百萬兩之多,可大明人口還在上漲,都快奔着兩萬萬大關去了,以及工商業日益增長的趨勢……雖說白銀大量流入,貨币仍有些緊張,這真不是我胡說,是有依據的,不信回去後你可以問楊廷和。”
李青沉吟不語,思考其中利弊。
“知道五個橘子嗎?”朱厚照道,“眼下大明的橘子猛增了,支撐橘子交易的貨币也要随之提高才是,再者,适當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這你總知道吧?”
李青開口道:“一直以來都是貿易順差,民間不得使用白銀的這項國策,也早已是名存實亡,按道理說,不應該出現貨币緊張的情況,你可有想過這個原因?”
“啥是貿易順差?”
“就是……你可以理解為收入大于支出。”李青說。
“這個我還真想過,也知道為何如此。”朱厚照道,“這主要有以下兩點,1:白銀能更好的長時間存儲,百姓傾向于花鈔存銀;2:相較于白銀,寶鈔更便于攜帶,須知,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錢莊,可以用銀票交易的。”
朱厚照苦笑道:“再一個,就是心理原因了。”
“什麼意思?”李青不解。
朱厚照問:“抛開貨币屬性不談,你是喜歡紙質寶鈔,還是喜歡金燦燦、亮閃閃的金銀?”
李青啞口。
沉吟良久,道:“可以适當發行寶鈔,可萬不能無節制的超發,太祖、太宗就是因為超發,才導緻寶鈔貶值,超發一時爽,事後還是要朝廷自己買單,正統、景泰、連成化朝都還在還賬,兩百萬還是有些稍多,勻一些給銅錢吧。”
“銅錢成本太高啊!”朱厚照說。
李青笑罵:“朝廷又不缺錢,何必那般财迷,在百姓心中,還是更傾向于金屬币種,你既知道這點,何以如此摳摳搜搜?”
“……那行吧。”朱厚照點頭,“回頭我調整一下,一半一半成不?”
“嗯,可以。”李青颔首。
得知朝廷如此富有,李青内心喜悅非常。
僅白銀這一項就高達六千萬兩,算上糧食,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财富,總額折成白銀怕是能翻一倍。
誠然,以當今的白銀購買力,遠比不上洪武朝那會兒,可一樣是非常龐大的财富。
這些财富可以把大明王朝抗風險能力,提升到恐怖的程度。
數字着實驚人,可細想想,這麼多年的良性發展,從朱棣那會兒就開始海上通商了,又沒出現敗家子皇帝……非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