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第9頁)

念及于此,楊廷和很快有了主意。

“諸位冷靜,一切以大局為重……”

老子謀劃,兒子挨打。

楊慎挨了一頓不痛不癢的廷杖,被請去了單人單間的大牢……

~

數日後,五百萬兩白銀出了國庫,被押往大同……

與此同時,京師也傳起了謠言……

諸如:‘立皇帝’、‘劉瑾新政’雲雲。

太監本就受人鄙視,百姓對太監的觀感更是差到極點,隻略一造勢,劉瑾便被口誅筆伐。

劉瑾驚怒交加,可他卻沒有絲毫辦法。

無他,百姓更願意相信朝廷命官,而不是一個連男人都不是的閹人。

基于此,劉瑾隻得出動廠衛堵人口舌。

堵确實堵住了,不過,這股火并未被滅掉,反而因得不到宣洩燃得更旺……

當然,楊廷和并非信口雌黃,劉瑾屬實過于逾矩了,立皇帝确實誇張了,可也不是純屬污蔑;

劉瑾新政也不是胡說,這确是劉瑾提出來的,而非出自皇帝!

當然了,平心而論,所謂劉瑾新政也有諸多可取之處。

說到底,劉瑾這個人壞是壞,可不是單純的壞,他是有進取心的,準确說是野心。

不過,他這野心也是因為朱厚照,那句“你看着點”有着無窮力量。

劉瑾還真拿雞毛當令箭了。

奈何,他根本不懂廟堂之上的權謀相鬥,更不知帝心難測,隻一心想着做大做強,殊不知,已然到了末路。

大同。

朱厚照看了楊廷和的密信,嘴角揚了揚,輕聲說:“計劃得變一變,戰争如洪水猛獸,之前定下的策略确實欠思量……”

見李青進來,他很自然的收起信件,笑道:“京師來信了,戶部一文不少,款項已經在路上了。”

“嗯。”李青點點頭,問道:“京師那邊可有大事發生?”

“眼下的大明,能有什麼大事?”朱厚照笑着說道,“頂多就是些旱澇之災而已,真有大事,楊廷和也不敢隐瞞不是?”

李青歎道:“還是早日回京的好,大明無國本,皇帝久離中樞總是不好的。”

“好不容易出來一趟,還不能放松放松了?”朱厚照悶悶道,“再說,帝王巡視疆土,又有何不妥?

真若閉門不出,反而不是好事,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信息閉塞的情況下,真就是人家說啥,我信啥了。”

頓了頓,“凡事都有兩面性,眼下無國本,又沒有監國,反而更有利于政權穩固,真若讓藩王監國,于我而言才不是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