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第6頁)

李青:“讀書認字,并非一定要科舉。不可否認,就現階段而言,科舉仍是讀書的第一追求,亦是最大動力,可随着讀書人越來越多,科舉無望之下,自會選擇新的出路。”

“先生有些想當然了。”朱厚熜不認同。

李青也不惱,隻是道:“說說你的看法。”

朱厚熜思忖少頃,問:“民富才能富國,這話先生贊同吧?”

“說下去。”

“朝廷是不從事生産的,上到皇帝,下到小吏,都是靠着民賦供養,還有軍隊、火炮、器械……”朱厚熜道,“你讓一個讀書人從事生産,他肯嗎?”

不待李青說話,朱厚熜又道,“讀書是為做官,說白了,就是為了脫離生産,人人都不從事生産,國家如何運作?”

“你這話有一定道理。”

朱厚熜沒露出喜悅神色,知道還有‘但是’。

“然而,讀書和生産并非是對立的,完全可以相輔相成!”

“朕不明白。”

“很簡單,如今的這種情況,是因為讀書成本過高,供養一個讀書人消耗的資源太多,才會出現你所訴的情況。”李青道,“此外,讀書的成本限制了讀書的人數,說到底,還是讀書人屬于小衆群體,這使得這些讀書人再去從事生産,會與大衆格格不入。”

李青突然想起後世一位文學大家的著作,說道:“當人人都讀得起書,便不會再有孔乙己了。”

“啥是孔乙己?”

“就是……”李青斟酌了下,道,“你可以理解成,讀書人的假清高。”

朱厚熜點了點頭,随即,又搖了搖頭,“朕還是覺得,如此純屬吃力不讨好。”

“你陷入思維誤區了。”

“怎麼說?”

“我剛說了,讀書和生産并不是相對立的,相反,大多情況下,是相輔相成的。”李青說,“此外,這也是在解決兼并問題,化解矛盾的有效做法。”

朱厚熜茫然,“這和兼并有什麼關系?”

“兼并可不隻是土地,教育資源也在其中。”李青說道,“雖說在印刷術、造紙術的普及應用之下,以及大明獨有的科舉八股文,使得教育兼并問題,并不像土地兼并那般嚴重,可一樣有相當大的門檻。”

“前幾年我去了海南,結識了當地一個小青年,家有耕地四十畝,才能供得起一個讀書人。”

見朱厚熜一臉不信,李青補充道:

“當然了,這戶人家頂梁柱沒了,隻有孤兒寡母兩口人,這也是客觀因素。不過,正常一戶人家,滿足一大家子吃穿用度的同時,還能供個讀書人,沒有二十畝地,根本辦不到。”

第255章

我很失望

朱厚熜無動于衷。

李青也知道這種在朱厚熜眼中威脅自身統治的事,朱厚熜是不會輕易答應的。

或許,強硬的姿态能迫使朱厚熜同意。

可結果必然是出工不出力,有人唱反調,朱厚熜必會順水推舟,導緻李青的主張早早流産。

必須要讓朱厚熜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的,他才會死心塌地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