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第3頁)

頓了頓,嚴嵩換上痛心疾首的表情,說,“随着時間推移,百姓對抗不公的武器逐漸失去震懾力,緻使不法官吏再次肆無忌憚……”

悲痛過後,嚴嵩又換上了喜悅之色,振奮道: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我大明國力鼎盛,府庫殷實,百姓已能足食……臣奏請皇上,廣設官辦學塾,給百姓一個讀書、認字的機會,讓太祖的《大诰》,讓我大明的大明律,發揮它應有的效果。”

嚴嵩又是一拱手,“臣,奏完了。”

言罷,嚴嵩回班。

緊接着,戶部尚書梁才出班,道:“皇上,臣以為嚴嵩之言,看似有理,實為大謬。洪武年間的财政狀況,臣知之甚詳,那時候百姓都已能吃飽飯,臣可舉證……”

“這些朕自然知道。”朱厚熜懶得聽,無論真假都沒辦法反駁,隻是問道,“朕問你,洪武年間,大明多少人,如今我大明多少人?”

“這……”

身為戶部尚書,對這些自然是知之甚詳。

“今我大明已有一萬萬又九千八百餘萬人。”朱厚熜淡然說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載舟,覆舟;在水,亦在舟也;在民,亦在君也。”

朱厚熜睥睨群臣,“民既為水,治民即治水,堵乎?疏乎?”

“皇上聖明。”

吏部侍郎顧鼎臣出班,“堵不如疏,堵,則洪水決堤,疏,則汪洋大海。皇上心如浩海,承太祖之遺志,悲百姓之疾苦,江山社稷幸甚,萬萬黎民幸甚……”

好小子,你是會摘桃子的……嚴嵩氣結,奈何己方陣營本就勢弱,這關口怎能窩裡橫?

“臣附議!”

“臣也附議。”夏言幹巴巴道。

“臣附議……”

先後又是一陣零零散散的附和聲響起。

然,主流官員無一出聲。

“皇上愛民之心,天地可鑒,然,此事非同小可。”吏部尚書出班了,“漢文帝、唐太宗,無不是治世明君,在位期間國富力強,百姓足衣足食,可漢文帝、唐太宗之賢明,也未敢開如此先河。何也?”

吏部尚書身為六部之首,水平又豈會低了?當即引經據典,長篇大論。

“秦皇六合一統,武功蓋世,卻二世而亡,究其原因,就是聽任李斯谏言,全面廢除周制……”

嚴嵩出言道:“秦雖亡,秦制卻未亡,李斯主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有錯?分封諸侯就對了?如若延續周制,随着時間推移,還會再次出現諸侯國相互攻伐,天子仰人鼻息。”

“本官沒說施行郡縣制就錯了。”吏部尚書哼道,“本官的意思是,任何事都要循序漸進,而不是大刀闊斧。

秦皇是橫掃了六國,然,卻沒有做到真正的統一,當時正确的做法,是先延續周制,分封皇子去六國坐鎮,如此才能安穩過度。”

嚴嵩也不生氣,樂道:“如此看來,天官大人也是贊同普及教育了,隻是對教育普及的速度有異議,對吧?”

一句‘天官大人’,噎的吏部尚書喘不上氣,如今的吏部尚書,實權雖大,卻已不及内閣大學士了。

嚴嵩恍若未覺,依舊樂呵呵的,繼續刺激,“天官大人盡可放心,聖明無過皇上,你說的這些,皇上自然明白,自不會一上來就全面開展。”

吏部尚書深吸一口氣,哼道:“秦皇一朝定秦制,以緻于秦二世而亡,前車之鑒在前,本官自是相信,皇上不會在一朝全面推動。”

頓了頓,他拱手朝皇帝發問,“皇上也是這般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