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朝。
朱厚熜再下中旨,以孝道名義,對沒蓋棺定論的祭祀制度再做調整,由成祖配享堂祭,并對神位擺放做了微調……
明堂剛開始建設,獻皇帝還未享受到堂祭,成祖也未享受到郊祀,如此,倒也不算朝令夕改。
群臣頗感意外,畢竟,都知道太宗升為成祖,就是皇帝為了提高祭祀太宗的規格,以空出堂祭的名額祭祀獻皇帝。
皇帝如此,實在讓他們費解。
不管如何,這終究是好事,更符合禮法,群臣自然不會反對,随着一聲聲的“皇上聖明”,日益僵化的君臣關系,得到了一絲緩和……
……
日子一天天過着……
朝堂之上,明争暗鬥,陣營逐漸清晰、對立,在皇帝的政治手腕下,維持着表面和諧,一邊相對積極,按部就班的推行着國策……
地方官府,有積極響應,有相對積極,亦有陽奉陰違。
大富商紳之間,搶占市場,角逐利益,有良性,有惡性;好在有商會的存在,受朝廷監管之下,惡性也還有個限度。
十成利好的國策,達成率卻不足四成,可即便這般,它也在變好。
朝堂之上,國策穩健推行,地方之上,愈發繁榮。
新主糧的推廣初步取得成效,有朝廷做表率,又有太醫院做背書,百姓并不如何抵制。
讓李青意外的是,百姓在保障了基礎生活之後,不是立時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是跳躍性的開始追求精神享受。
鄉鎮之上,小茶館、草台班子之類帶有娛樂性質的産業,逐漸興起,備受追捧。
當然,這隻局限于江南地域。
北方如何,李青雖不甚了解,卻也知道絕達不到這種程度。
李青一邊為小雲診治,一邊教授一衆師弟們如何體察民情,如何發現問題……
至于如何解決問題,李青并未教授,一方面是師弟們的積累還不夠,另一方面李青也還未想好邊界線的劃分。
平頭百姓,士紳官吏,乃至皇帝,都要有一個‘邊界’,一個不能逾越的邊界。
不然,秩序就會混亂。
數千年的洗禮,大家都有了個模糊的概念,也不會輕易逾越。
可李青的這支武裝不同,既不是平頭百姓,也不是士紳官吏,更像是……有着俠義精神的匪。
故此,邊界一定要無比清晰、明确!
既要有正義感,又不能正義感爆棚,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最平衡的一個點,如此,才不會背離李青的初衷。
夏去秋來,秋去冬來……
一個尋常的下午。
李青、小雲沐浴在暖陽下,平靜的望着天邊。
當初那個格竹子的叛逆少年,走到了人生盡頭。
滿頭白發在陽光的映照下,比前幾日下的雪還要白,還要刺眼,整個人形如枯槁,眸子失去光彩,還被松弛的眼皮蓋住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