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持續到春末,才有所緩和,立夏之後,逐漸回暖,直至五月中旬,才有了燥熱之感。
今年的麥子收成,相較去年減産近三成,好在永樂豆沒多大影響,且此種現象也就山河四省比較普遍,其餘地界兒影響不算大。
幸賴,百姓普遍有備荒意識,加之朝廷根據‘實際情況’,施行了減稅、免稅政策,并未造成流民流竄情況。
一下子或減或免四個大省的田賦,以及其他省份的一些個州縣,這讓朱厚熜多少有些郁悶。
财政收入縮水,财政支出卻在擴大,收支越發不均衡……
國帑有金山銀山不假,可如此情況,與坐吃山空何異?
朱厚熜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鬼知道今年這氣象,明年會不會再來一出?甚至後年、大後年……
熟讀實錄的朱厚熜可是知道,大明财政狀況雖一直沒出過大問題,可也不見得有多好。
太祖一朝的财政盈餘,建文初上位就揮霍了小半,後又發生靖難之役……叔侄倆一通鬧,直接把太祖留下的家底兒敗光了。
嚴格來說……當時就赤字了。
(古代朝廷制定财政預算賬冊:以紅色字體代表支出,以黑色字體代表收入,即,朱出黑入。當支出大于收入,便以‘赤字’表述。)
之所以不明顯,是因為寶鈔的超發,暫時性地掩蓋了赤字的事實。
靖難過後……
更為恐怖!
永樂大帝花起錢來,即便放眼曆史長河,那也絕對是蠍子拉屎——獨一份。
疏通運河,遷都順天,南征交趾,北伐草原,六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
精力旺盛的老祖宗那叫一個……精力旺盛。
而且,永樂朝的戰争,可真沒有小打小鬧過,打安南也好,征漠北也罷,出手就是數十萬。
即便在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加持下,大明财政依舊扛不住,赤字越來越大……直到仁宗上位,才總算勉強穩住了頹勢。
之後又有宣宗十年的休養生息,積弊才沒有得到爆發,大明财政逐漸走向健康……
可饒是如此,大明仍有大量的隐形赤字。
誠然,單從賬面上看,永樂一朝并沒造成什麼赤字,府庫有糧,百姓生活也勉強過得去;
可實際上,這是用寶鈔恐怖的貶值,甚至幾乎失去信用換來的。
英宗上位前期因過于年幼,加之張太皇太後不敢與官紳撕破臉,以緻于海上貿易利潤被官紳瓜分,幾乎停擺,之後又有麓川之戰……
幸賴,李青強勢回歸之後,助英宗收回了海上貿易的大權,後又經過一系列扶持工商業的措施,徹底扭轉了過來。
可維持許久的麓川之戰,以及财政盈餘之後的還債,之後英宗又親征……
到了中宗接班時,實際上也還是不富裕。
當然了,若不還債的話,倒也稱得上小富了。
可随之而來,又是大規模的挽回大明寶鈔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