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被集中在一起的災民青壯,朝廷也早早出台了相應政策,組織動員他們重新開墾被破壞的耕地,讓他們沒力氣惹事。
至于開墾出的耕地如何分配,這就是朝廷說了算了。
如此一來,災民開荒的熱情自然不高。
不過,朝廷早有預料,不願意開荒的,朝廷也不勉強,可去黃河、長江兩岸,清淤、修壩……朝廷不僅管飯,還付工錢,且工錢也還算可觀。
與此同時,老弱婦孺也被充分調度起來,老人照顧幼童,婦女、半大孩子也多被安排了活計,工錢比青壯雖少了許多,可總算不白幹。
若是一家幾口同心協力,用不幾年,就能積攢下重新開啟人生的家底兒。
大地震之後,本也沒有太多的耕地能夠複原,僅是複耕,根本消耗不了如此多的災民,隻能以這種方式,來讓更多人創造價值,養活自己的同時,也為朝廷減負。
事實證明,以工代赈的赈濟方式,屢試不爽。
百姓有了希望,日子有了奔頭,也沒人去想着鬧事了。
數千年來的苦難,塑造了其堅韌的性格,隻要有明天,百姓就是淳樸的百姓,如若沒有……
那就隻能王侯将相,甯有種乎了。
不過,在李青潛移默化地影響下,百姓的‘明天’提高了許多,朝廷的統治成本也大了許多。
不再局限于‘生存’,而是‘生活’。
從不餓死,到能吃飽飯,再到隻要不怕苦累地努力奮鬥,就能娶得上媳婦兒,養得起孩子……
逼得朝廷隻能折中,提高對災民的赈濟,以求其安分下來,不要四處鬧事。
隻是這一來,百姓是好過了,難過的卻是朝廷。
一群既得利益者這個愁啊……
隻能大罵李青不是東西,本末倒置,取小舍大……
他們沒想苦朝廷,苦一苦朝廷的是李青,罵名自然李青擔。
對于群臣怒罵李青,朱厚熜并不阻攔,且還樂意見得。
有時候情緒上來了,他也會罵幾句……
秋去冬來,随着赈災力度的持續加大,越來越大……國帑财富消耗之恐怖,簡直不可想象。
戶部尚書粗略的算了算,按照這麼個花法,頂多到來年三月,朝廷就發不出官員俸祿了。
這還了得?
一向以沉穩著稱的徐階,再也坐不住了,聯名六部九卿諸多侍郎,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論對江南加征賦稅的緊迫性、必要性。
不料,朱厚熜卻是模棱兩可,奏疏也是留中不發。
皇帝不急,諸大員可急了。
見皇帝老神在在,整日奉天殿、大高玄殿兩點一線,都不怎麼處理政務了,太子又實在稚嫩……财政狀況岌岌可危,隻好來到大高玄殿,跟皇帝對線。
當然了,這個對線主要體現在一哭,二跪,三高呼太祖、成祖,大明國将不國……
這次,群臣并非誇張。
再這麼不作為,大明可能真的會國将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