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6頁)

女道士也不在意王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說白了,她隻是來報恩而已,王爺哪怕自私、狠毒,也無法抵消當初他救了她一命的事實。

女道士道:“女主陰,男主陽,陰陽本為一體,但王爺為陽身,最好選用同為陽身的兒子鮮血。”

王爺尚在沉吟之中,身邊的王妃就道:“王爺,聞機是我們唯一的骨肉,是王府未來的繼承人,他不能有閃失,要用血,就用諸葛玉的血。”

諸葛玉,就是玉昭霁現在的名字。

王爺認為王妃說得對,點頭認可。

他們在三言兩語之間,就妄圖決定玉昭霁的命運。

女道士見他們已經有了定論,便起身:“取血,第一次最為兇險,幾乎要耗盡滿身的鮮血,第二次則要一半的鮮血,第三次、第四次慢慢減少……但一年後,又要重新重複這個過程,所以,這個供血者,不能死去,王爺之後也不能再接受其餘血親的血了。”

王爺的神情還好,他自以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兒子,而王妃則有淡淡的不适,她直覺這樣不好,經常取一個人的血卻不殺他,這不是在結仇嗎?

可是,現在王妃也沒有别的辦法。

如今她的一子兩女都還年幼,無法承擔起王府的爵位,所以,王爺不能死。

哪怕是暫時養了玉昭霁這個仇人,王妃也認了。

王妃和王爺都不說話,女道士也知道之後的血腥,便起身:“貧道不宜沾染太多紅塵之事,剩下的是,王爺王妃自己處理即可,貧道三日後,上門為王爺換血。”

說完,這女道士就走了出去。

而玉昭霁,也緊緊抓住了這個機緣。

取血自然極為痛苦,可是,在他看來,是能讓他不死的機緣,至于這個日複一日的取血過程有多殘忍血腥,從不在玉昭霁的考慮範圍内。

他要做的就是,來日将這些殘忍和血腥,加諸十倍百倍還到王爺和王妃身上。

自此,玉昭霁開始了被取血的路。

取血的優點是:玉昭霁能夠平穩活到成年,也能夠不再修煉那些傷身體的假武功,因為害怕他的血不夠。

取血的缺點是:王爺不傻,王妃也不傻,哪怕曾經自以為自己能夠掌控自己兒子的王爺,在見到第一次取血的慘烈後,都由衷心驚——

他不由自主想,真的有人會在經曆這樣的痛苦後,不千方百計想着報仇嗎?

于是,王爺和王妃,更不準玉昭霁學任何東西,甚至直接灌藥,将玉昭霁的身體毀了至少五成。

他們隻是需要一個不會反抗的、取血的血親,不需要一個有可能會撓他們一爪的仇人。

這樣的天崩開局,照理,玉昭霁現在應該默默無聞,成為别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供血者。

但是,他和希衡同樣強大的地方在于,無論是什麼局面,他們都能找到破局之法。

玉昭霁找到了隐藏在一方的強大勢力——天武皇帝。

天武皇帝對權力執着而迷戀,有一個皇帝該有的通病,他的确為王爺能自己找到不用鲛人血、還能活下去的辦法高興,認為這給他解決了一個難題。

可是,天武皇帝也會在心中嘀咕,為什麼王爺能和清風道國師的師妹有牽扯?

這些道士,和一個王爺有這麼近的牽扯是幾個意思?

所以,從王爺用清風道的法術活下來的那一天起,王爺,就已經不再被天武皇帝信任。

玉昭霁正是看破了這一點,他趁着天武皇帝去狩獵時,攔下他,從此入了天武皇帝的眼。

天武皇帝需要一位憎恨王爺的、王爺的血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