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解缙剛想說不樂意,可是看到朱元璋淩厲的目光,頓時把其他的話咽下去了。他隻是情商低,又不是傻。
“臣,不是不樂意,而是臣本翰林.......”
“你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朱允熥笑道,“也是,敢替李善長直言的人,放在孤的身邊,确實有些委屈了!”
若是别人說這話,朱元璋肯定大怒,可是孫子說,老爺子就像沒聽見似的。反而饒有興趣的看着解缙,看對方如何應答。
“臣為韓國公上書伸冤,乃是臣子本分,算不得什麼!”
朱允熥一句話,讓解缙心裡再次不舒服起來,開口說道,“臣鬥膽,殿下看過那封奏折沒有,臣說的不對嗎?”
“解缙,你别不知道好歹?”朱元璋大聲喝道。
朱允熥走到解缙的身邊,淡淡的笑道,“你說的對,但不全對。”說着,朱允熥收斂,“你隻是看到了李善長的委屈,沒看到皇爺爺的委屈!”
~~~
等會還有個名人出場,大家猜猜是誰,這幾個都是咱們小三爺未來的智囊團。
第80章
秘密解缙不解的擡頭,而朱元璋短暫的錯愕之後,欣慰的看着孫子。
“解大紳,我問你。從國朝開國至今,李善長胡惟庸二人兩任宰相,占據朝堂多少年。”
解缙不假思索,“十七年!”
“那你可知,這十七年間,大明朝廷上下所用的官員,都是何地出身?”
“這.......”解缙微微猶豫。
“我告訴你,這十七年間大明朝廷所用的高官,所有好位子上,幾乎都是淮西人。”
曆史大多掩蓋在塵埃中,然後被後人任意評說。洪武年間最震驚的幾個大案,也是後來成為朱元璋幾百年污點的大案,其中就有李善長和胡惟庸兩案。
朱元璋是一個心狠的人,這一點朱允熥認識得很深刻。但他相信,曆史一定有客觀的一面,而不是任憑後世所謂的專家學家,憑着主觀的印象随便去說。
他所在的奉天殿中,除了軍事秘檔之外,其他那些文檔朱元璋根本不禁他去翻閱,所以他在其中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李善長是淮人文臣領袖,于國家有大功,所以位列宰相,封公爵,子尚公主。”朱允熥繼續說道,“他當權時,極力排擠非淮人出身的臣子,無論多有才能,多有賢名,隻要不是淮人,他就不用。”
“譬如誠意伯劉基,早年皇爺爺曾親口和劉基的兒子說過,當年陳友諒來打我,别人都怕了,唯獨你父親挺咱。東邊有方國珍,南邊有陳友定,西邊還有張家,平定他們你父親都有大功。”
朱允熥的話語聲中,朱元璋靜靜的看着桌上的寶刀,腦中似乎陷入了追憶。
當年陳友諒号稱八十萬來攻應天,文臣幕僚沒一個人敢死戰,唯獨劉伯溫說,其他人逃得,降得,唯獨主公不可。
為今之計,隻有決戰。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我一直懷疑三國演義,魯肅對孫權說那番話,就是出自這裡)
“而後誠意伯幫着皇爺爺建立大明軍衛,組織屯田,甚至幫着招撫浙東文人士子,鄉紳地主,安撫民心降官皆有大功。”
“本來開國分封功臣,劉基按功當封公,李善長等人暗中挑撥,屢進讒言,隻能封為伯爵!”
“誠意伯劉基尚且如此,其他那些江南士人,還用說嗎?”
解缙低頭不語,默默沉思。
朱允熥喘一口,接着說道,“這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是淮人的大明。天下無論南北,無論東西,無論漢胡皆是大明子民,而在李善長,胡惟庸手裡,天下隻是淮人的天下!”
“從李善長到胡惟庸,十七年中他們排除異己,上下串聯結黨營私。使得官吏隻知兩位宰相,而不是朝廷,這不是結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