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3頁)

若是直接上來就什麼大力發展商業,這個也改那個也變,不切實際的拍腦門,隻怕不但于國家無益,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越是深入這個時代,這種感觸越深。很多事,千萬不能拍拍腦袋突發奇想,你認為的好東西,要真正能适應這個時代,真正能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好處,才是好東西。

滿朝中樞大臣,各個都是兩榜進士,他們或許有些迂腐,但在治理國家一事上,他們的能力和看法,遠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第一份奏折,河南布政司使許珪奏。

“今歲,河南開封,彰德兩府大旱,田收十不足其四。百姓隻可果腹,于賦稅無力。臣鬥膽,叩請陛下免除兩府百姓夏稅。”

第一份奏折就不是好消息,我們這國家太大,哪怕是再太平的世道,也總有地方,遭受天災人禍。

朱允熥提筆,工整的寫道,“即命镯其稅(免稅),着戶部給事中,督察院巡按禦史,核算河南旱災之地百姓人口,免除夏稅,以安民心,以顯天德。”

之後想了想,加重語氣寫道,“河南許布政,切記不可為掩蓋過失,少報瞞報。民田收幾何,關乎千萬百姓生計。臨近年關,若百姓饑苦,則立即上報,或是從關倉赈濟,或是戶部調撥錢糧,萬萬不可馬虎。”

“今歲有旱,不知明年如何,春耕轉眼即到,兩府百姓春耕之事,更要慎之又慎。上,天恩高得,爾切記以民為先。把兩府的旱情,百姓民生之艱難,及明年春耕的事宜,詳細條陳奏報,不得延誤!”

他是皇儲,老爺子許用禦筆朱批。但是他不能用皇帝的口氣,而是用皇儲的口吻。地方官也看得出來,這是老爺子讓朱允熥先和地方大員們,熟悉彼此。

看完了河南的奏折,朱允熥拿起一份空白的奏折,繼續提筆寫道,“天災非人力能免,然有些許官員,為了前程官位少報,瞞報,使得百姓不能沐浴天恩,使中樞不能第一時間體察民情。”

“孫兒有些許淺薄之見,北方易天災之地,朝廷應派遣督察禦史,進士,國子監監生巡視。體察民情,把地方積弊以及民生詳細奏報朝廷。若有災,則禦史,進士,監生三體督察,懲辦玩忽職守之官員。”

“過去朝廷懲辦,皆以官為首。孫兒以為地方裡長,甲首亦不能免除責罰。”

“凡部内有水,旱,蟲,霜雹等災,一應損傷田畝,有司官吏即刻層層上報

。而玩忽職守,不受理災情,推脫了事,在其位不謀其政之官,各杖八十。”

“裡長,甲首同罪!”

“而有災年侵吞田畝者,裡長,甲首和侵吞田畝大戶,侵一畝杖四十,五畝一百,家産抄沒入官,分發窮苦百姓!”

寫完之後,朱允熥再次看了看,珍重的放下,等着墨迹被晾幹。

天災不可怕,大明如今國力尚可,可以赈濟災民安定民心。但可怕的是,天災之年有官吏不作為,更可怕的是天災之年,成了侵吞百姓田地的機會。

地方官員

不作為,百姓為了活命,勢必會和大戶人家借高利貸,用田地抵押。等災情過去,不管百姓生計如何,田産都成了别人的。

而這其中,這些侵吞田地大戶人家背後,最大的依仗倒不是官府。乃是地方上那些裡長,甲首。就是什麼鄉長,村長,這些人才是基層的惡霸。他們之惡,甚于貪官。

接着,朱允熥又拿起第二份奏折。

“臣,領前軍都督銜,甘肅鎮總兵楊春上奏。”

這是軍事的奏折,甘肅衛是邊關大鎮。

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市),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讨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裡。

在朱允熥喝了一口濃茶,仔細的閱讀起來。

“本衛前沿哨所,地處偏遠,督軍府運輸錢糧多有損耗,商人運送糧草,時常有馬賊百姓騷擾,動辄有性命之憂。臣鬥膽,叩請陛下,請許臣以無主之地,發賣于商人,準其招募百姓耕種,建立塢堡,為邊軍存糧!”

“臣再奏,甘肅長城恐無數萬民夫不得其成,甘肅偏遠人口稀少,征調民夫則勢必傷農,而衛所之兵家中亦有田地,又有守護邊關哨所之責,不敢輕動。臣愚鈍,請上賜聞!”

朱允熥看了之後,陷入沉思。

甘肅衛隸屬大明九邊之一,邊關苦寒之地,士卒不易。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從中樞或者就近的糧倉調集糧食去邊關,路上的損耗太大,試想一下,三千人的運糧隊伍,若是走上半個月,光是這些人吃,就能吃掉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