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4頁)

甘肅衛隸屬大明九邊之一,邊關苦寒之地,士卒不易。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從中樞或者就近的糧倉調集糧食去邊關,路上的損耗太大,試想一下,三千人的運糧隊伍,若是走上半個月,光是這些人吃,就能吃掉天文數字。

一直以來朝廷奉行的政策是,讓商人運糧,民間商人運送糧草到邊關,換取朝廷允許發賣的鹽引和茶引,互惠互利。

但是,那地方民風剽悍。

就好比後世的搶劫警車是違法行為,那裡胡漢雜居,而且人人有馬來去如風,管你是誰,他們先搶了再說。

一來二去,運送糧食的商人們,甯可路遠,選擇其他安全的邊鎮,也不願意往那邊去了。

楊春這個建議很好,那邊有大量的無主之地,發賣給商人是筆收入,同時讓商人組織百姓開荒,用每年生産出來的糧食,充實邊關。同時建立莊園抵禦盜匪,掃清匪患。

“可!”朱允熥提筆寫道,“甘肅衛治下田地,按照五軍都督府存有之數,擇其發賣,允許商人招募百姓耕種。”

寫着,朱允熥筆鋒一轉,“但,地方匪患本就是衛所職責所在。爾甘肅衛一萬五千大軍,坐視亂民馬賊騷擾糧道,豈非無能乎?着,即刻掃清匪患,劫掠官糧之馬賊,殺無赦。搶劫之亂民,擇青壯充軍。着,軍中斷事官,武功司官員,詳細記錄剿匪事宜,報與五軍都督府。”

然後,朱允熥再次寫道,“中軍都督楊春,爾所奏請讓商人耕種,充實軍需,實為好事。上,心甚慰!賞,禦酒二十斤,棉布十匹。”

不過随即下一個問題,讓朱允熥有些犯難。

甘肅衛總兵在奏折中提及的,修建長城。

後人看來修築長城是勞民傷财消極防禦的體現,可現在這個時代,邊關不可能有龐大的軍隊,而且塞外的敵人都是機動性超高的騎兵。那麼長城的存在,就是軍事中的必然。

修長城要民夫,這年月沒有任何的機械,全部是肩挑手擡。

腦子裡正想着,忽然聽到老爺子的聲音。

隻見朱元璋從外面進來,笑呵呵的說道,“可是有難辦的事?”

第43章

論政老爺子朱元璋,笑呵呵的從門外進來,臉色紅潤,顯然心情大好。

朱允熥微微一笑,開口道,“皇爺爺,您今天氣色倒好!”

沒來由,朱元璋老臉一紅,“你爺爺哪天氣色不好!”

朱允熥想笑不敢笑,老爺子六十多了,還弄那事,不愧是位面之子。

“吃過早膳了?”朱元璋坐下問道。

“還沒呢,等着您一塊吃!”朱允熥行禮道。

朱元璋明顯有些不高興,“等咱幹啥?你是半大小夥子,起來就要吃!”說着,看看那些奏折,又開口道,“飯都不吃,哪有精力治理國家!”

随後,又對太監說道,“早飯拿上來,咱和大孫一起吃!”

說完之後,拿起朱允熥剛剛批複的奏折,細細的看了起來。他看的,正是朱允熥剛寫的,對于地方官員災情處理的辦法。

“哪用這麼麻煩,直接殺了就是!”朱元璋看開了個頭開口說道,可是看到後面卻沉思起來。

“殺人簡單,可是殺人對災情無益!”朱允熥說道,“孫兒去江西就發現地方上的官員,有些不敢上報災情。甚至地方上關系盤根錯節,不是不報,而是從基層開始,就層層隐瞞。方便他們,上下其手,用天災自肥。”

“所以孫兒想,若是可以派遣禦史,進士以及監生三方巡視,督察地方,查看民情。起碼,對于地方上是個約束。”

“倒也是個辦法!”朱元璋點頭,随即歎息道,“咱殺了那麼多貪官,可是地方上還是有人要貪,真是殺不絕啊!”說着,抖抖奏折,“一有天災,就是他們發财的時候。河南布政司還不錯,沒開口閉口要錢糧,而是免稅。這才是真的,惠及于民!”

“關于吏治,孫兒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朱允熥想想,開口說道。

“你說!”朱元璋也不嫌棄,端着孫子的茶碗灌了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