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第5頁)

奉天殿中,臣子們滿眼新奇的看着朱允熥手中之物。

老爺子站在禦階上,身子微微向前,仔細的看着孫子手裡那圓形,銀光燦燦的物件,納悶的發問。

慢慢的,老爺子似乎看清楚了,朱允熥手中那枚小小的,制造精美的物件上,雕刻的畫像,似乎就是他自己。

“皇爺爺,這是朱大.............”朱允熥趕緊開口,笑道,“這是孫兒讓工部鑄造的,大明銀币,洪武通寶!”

說着,捧着銀币走到老爺子身前,繼續笑道,“您看,這銀币的背面是洪武通寶四個字,中間雕龍。這正面...........”

說到此處,把銀币反轉。

老爺子驚呼,“呀,這真是咱呀?咋把咱頭像刻上去了?”

銀币的正面,正是老爺子的頭部肖像,頭上上還有一行小字,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工部等等。

“大明的銀币,自然是你用您的像!”朱允熥笑道,“這銀币是能流傳千古的東西,您的肖像刻上去,一是彰顯國威,二是讓百姓有機會一睹聖顔,三嘛!”說着,朱允熥頓了頓,繼續笑道,“百姓花錢掙錢的時候,一看着您老的肖像,就會想,多虧洪武老皇爺,讓百姓過上了太平日子!”

“呵呵!”老爺子咧嘴大笑,真真見牙不見眼。

“孫兒沒請旨,直接讓工部鑄了樣品,皇爺爺恕罪!”朱允熥又笑道。

“這有啥罪的!大孫這是給咱長臉呢!”老爺子把銀币拿在手裡,翻來覆去的看,愛不釋手。不過,随即老爺子皺下眉,“好好的銀子,弄成這樣幹啥。工部造币,既要弄模具,又要準備人手的。”

古代造币,可不隻是造那麼簡單。造币所用的花費,甚至超過了錢币本身的價值。

“這樣利于流通,也方便兌換,又統一了度量衡!!”朱允熥笑道,“咱們國庫的銀子都是九九成純銀,可是民間的就沒這麼純。朝廷收銀子上來,還要在經過冶煉,如此一來,耗費不小!”

“而且因為各地的銀子成色不同,兌換的标準也不統一。做成銀币,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廷,都能得利!”

“現在看,造币是花費一些。可是從長遠看,光是每年的火耗,朝廷就省下一大筆!”

“再者,有了銀币,百姓用銅錢兌換的時候,就不用任憑黑心的商人和官吏盤剝。況且,銀币比銅錢體積小,便于攜帶,官商用着都方便,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老爺子默默的琢磨一會,扭頭對戶部尚書傅友文說道,“聽着,似乎是這麼個理兒!”

傅友文把目光從銀币上收回,作為執掌大明财政的大管家,他如何看不出這銀币的好處?更如何不知道民間銅錢和銀子兌換的弊端?

“殿下所言甚是,有了此物不但方便流通,而且朝廷得利的同時,還省去了重新冶煉,稱重的環節。于國于民,大有裨益!”

說着,傅友文鄭重下跪,肅然叩拜。

“你這是幹啥?”老爺子不解的問道。

“臣,為大明聖德之君叩拜!”傅友文正色道,“陛下,古往今來,不是沒有人看到錢币的弊端。乃是這事,關系匪淺,輕易不敢妄動。”

“曆朝曆代皆有錢荒,若錢荒怎能國富民強?殿下此舉,乃是大明千秋萬代興國之策,僅此一項德政就遠超前人。”

“殿下澤被蒼生,洪武通寶必為萬民銘記,史書稱道。臣之拜,乃是替天下百姓士人,拜我大明意氣風發,不畏艱險之儲君!”

與此同時,殿中群臣叩拜,“皇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若論民生經濟,殿中的大臣們能甩朱允熥幾條街。此物一出,他們就看出了其中的好處。而在好處背後,是朱允熥通過銀币,改善了錢币的弊政,使得銀錢的彙率穩定下來,百姓不再有盤剝之害。

“行了,行了!”老爺子揮手笑道,“他還小,當不得如此誇贊!”說着,再看看銀币,又對其他臣子說道,“你們也說說,說說好處!”

群臣自然是馬屁如潮,紛紛贊頌。

“好事是好事!”新任吏部尚書淩漢忽然開口說道,“但臣以為,此物雖好,卻不能即刻推行天下。治大國烹小鮮,凡事都需謹言慎行。此物制作精美,又有皇帝肖像,一旦快速推行天下,勢必引起銀價上漲。”

“百姓手中雖然沒有銀子,可銀價漲起來,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再者,此币一出,民間流行的劣币也将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