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孤交給你們辦!”朱允熥在寶座上說道,“不過,孤認為一開始不宜大張旗鼓,像你們說的讓地方官員檢舉,然後朝堂上彈劾,動靜太大了!”
“大明有僧尼十餘萬人,寺廟上千,若是大動幹戈恐怕地方不平。咱們是清查田畝,取消他們的特權,和史書上的
滅佛是兩回事。萬不能好事辦成了壞事,小事辦成了大事!”
朱允熥認真的告誡,這些人雖然頭鐵是好幫手,但是方孝孺等人,畢竟沒有真正的在政務方面有太多經驗。而且一旦鬧得沸沸揚揚,影響不好。傳到民間,不知道的還以為,朝廷看上了人家僧人的廟産,要抄家呢。
曆朝曆代為什麼對這些僧人寬容,一是因為信衆太多,而他們有穩定國家的作用,二來曆史上許多皇帝信奉神佛,就連現在紫禁城中都有幾處佛堂。所以,才對這些僧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今日隻是說個方向,具體該如何行事,你們私下裡要好好商量!”朱允熥又開口道,“不說是萬全之策,最起碼也要不出岔子!明白嗎?”
“臣等謹記!”幾位臣子起身回道。
“不過也别畏首畏尾,有孤在你們身後,放手去做就是了。這事的細節,你們商議好報于孤聽,需要什麼孤一概答應!”朱允熥又笑道,“總之,要天下少一特權,給百姓多些田土!”
“殿下所言甚是!”淩漢笑道,“那些和尚别的本事沒有,蠱惑人心的能耐卻是不小。若真是直接動手,難免有幾處佛法昌盛的地方要出亂子!若是激起了民亂,臣等就萬死不辭了!”
“是這個道理!”朱允熥笑道,“事是好事,于國于民有利。諸位愛卿辦好了,自然可以青史留名。可若是辦不好,自然會留下罵名!”
一聽可以青史留名,這些頭鐵的文臣們,各個呼吸急促眼冒精光。
這時,朱允熥的餘光瞥見,殿門口肅立的王八恥進來,“殿下,人來了!”
“傳吧!”朱允熥點點頭,又對幾位文臣說道,“這事光你們這些文臣辦,孤怕你們力有不逮。一個好漢三個幫,孤給你們叫來兩個幫手!”
文臣們詫異的回頭,眼神更加詫異起來。
殿外,曹國公李景隆和錦衣衛指揮使何廣義,一前一後的進來。
“臣,參見太孫殿下!”
“起來吧!”朱允熥微微颔首,對文臣們笑道,“曹國公主管着應天府的城防兵馬,若需要官兵配合,你們和曹國公商議,然後找孤用印。”
“孤再讓何指揮,調一隊錦衣衛協同輔助。”
朱允熥本是好心,可是看起來這些文官們并不怎麼買賬。其他人還好,淩漢方孝孺等人,對何廣義這種皇帝的耳目,可是一點好臉色都沒有。
“殿下,臣有些淺見!”
曹國公李景隆開口說道,這事朱允熥已經事先告知了他一二。又在殿外旁聽了一會,見那些文臣們隻知道喊口号,卻沒說什麼具體的方法,心中存了幾分顯擺的心思。
再說,這是皇太孫要辦的事,他李景隆出謀劃策,當仁不讓!
朱允熥端着茶杯喝了一口,笑道,“本就是集思廣益,說來無妨!”
若不是李景隆是個武人,這事他還真想交給李景隆去辦。這厮是除了打仗,樣樣精通。除了帶兵,無所不能。
“各位大人,這事到底要怎麼弄,有個章程沒有?”
李景隆是超品的國公,他一說話,文臣們都要正色傾聽。
“适才,我在外面聽了幾耳朵。真要像你們說的,又是檢舉又是彈劾的,這事可就大了!到時候朝堂扯皮,民間沸議,和尚們惶惶不可終日,好差事也辦砸了!殿下擔心的,也正是這點!”
“曹國公有何高見?”翰林學士黃子澄開口問道。
“高見不敢當!”李景隆笑笑,“這世上有些事,你和他講道理,他和你耍無賴,你和他耍無賴,他和你講道理。對付那些僧人,沒必要堂堂正氣,有時候一些小手段,反而能事半功倍!”
說着,李景隆對朱允熥行禮,又道,“殿下,臣若是說的過了,請殿下恕臣妄言!”
“你且說!”朱允熥給了個鼓勵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