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孫兒說要恢複鐵嶺衛,可沒有對四叔的意思。”朱允熥開口說道,“孫兒,隻是為大明版圖着想!再說,孫兒知道,他雖管着遼東都司,可十四叔的人馬他卻指揮不動,等将來十九叔韓王就藩開原,二十一叔沈王就藩沈陽,又會從他手裡分權,分人,分兵。”
“
有些事,咱爺倆都明白!孫兒知道您老的苦心,孫兒也更知道關起門來都是一家人的道理,孫兒沒那麼計較。”朱允熥繼續道,“孫兒想的,隻是大明。”
老爺子翹着腿,靠在軟榻上,“恢複鐵嶺衛,非一時之功,總要個三五年!”說着,老爺子起身坐好,說道,“先給朝鮮去旨,讓鴻胪寺跟他們扯皮,看他怎麼說!”
“那孫兒給是遼王十四叔去信,讓他準備好兵馬。等大同戰事了結,随機應變!”朱允熥說道。
老爺子還是默認了朱允熥的意圖,恢複鐵嶺衛不但有利于軍事,同時也昭示着,大明對于前朝大元所有領土的合法繼承性。
此事一旦定下,就開始暗中準備。
翌日,傅友德帶兵出京,老爺子和朱允熥站在洪武門城頭,為大軍送行。
京城百姓也夾道相送,大明開國以來幾乎百戰百勝,京城的百姓們也養成了驕狂的性子。在他們看來,大明王師出征,賊人必定伏誅。
早先藍玉出征時,銀甲金盔,官職旗牌接連數裡,而傅友德則如普通老軍一般,騎着戰馬一身舊甲,絲毫沒有主帥的氣魄。
王師沒了氣魄,百姓們看得就有些意興闌珊。直至曹國公李景隆的儀仗出現,百姓們的歡呼才響亮起來。
朱允熥從城頭望下去,行進大軍之中,數十鐵甲護衛,簇擁着李景隆,浩浩蕩蕩前行。
馬上,李景隆盔甲華麗,不怒自威,看着确實有幾分将門虎子的味道。
知道皇帝和皇太孫都在城頭注視,戰馬上的李景隆忽然踩着馬镫站起來,回望城頭,大聲呐喊。
“陛下,殿下,不破賊奴,臣誓不回還!”
喊完之後,他身邊數十曹國公李家的私軍家丁跟着呐喊,“大明萬勝!陛下萬歲,皇太孫千歲!”
緊接着,大軍之中爆發出震天的呼喊,“陛下萬歲,皇太孫千歲!”
城頭,朱允熥看着城下耀武揚威的李景隆,心裡笑罵,“這厮!”
對着城頭表現一番之後,李景隆又騎在馬上,強忍着屁股的疼痛,裝作若無其事。
看着身邊,如林般前進的大明虎贲,李景隆心道,“其實,打仗也挺威風!”
~~~
腦子昏沉,寫了好遍都不滿意。自己看來,寫的什麼玩意。。。
第193章
淮河大軍出京,精銳馬隊于大帥中軍先行,步兵輕裝随後,而辎重等皆走沿江水路。
國朝之初的百戰虎贲,遠不是後來那些乞丐一樣湊數的軍兵可以比拟。打仗意味着軍功,意味着皇恩浩蕩多賞幾畝地,多賞布匹錢糧。大好男兒之前程富貴,皆在賊酋的頭顱。
運送辎重器械的船隊,從京師水路出發,過長江過淮河,一直往北。
六月夏日,炙熱的陽光打在浩蕩的淮河水面上,滾滾江水此起彼伏的波浪之中,似乎帶着陣陣金光。
沿岸,無數農田碧綠如翠,一眼望不到邊際。
淮河水流淌千年,孕育淮河兩岸,養育無數英雄豪傑。從大漢群雄,到兩宋豪傑,再到如今的錦繡大明,代代男兒自強不息,心比天高。
江面上浩大的船隊看似緩緩的前行,微風吹過戰船瞭望塔上的大明旗幟,迎風飄揚。兩岸,無數在田間的農人,停住手中的活計,遮目眺望。
那些赤腳的孩童,不顧大人的阻攔從田中跑出來,沿着堤壩跟随戰船前進的方向,迎風奔跑,嘴裡大聲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