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臉上泛着的那種古怪的笑意,讓站在他身前的解缙後背汗毛都立起來了。
作為陪伴了朱允熥許多年的東宮舊臣,這位皇帝的脾性他也算摸透了幾成。每當皇帝有這種表情的時候,八成就是沒憋什麼好屁。
“朕剛才跟李侍郎交代了一件事!”朱允熥輕聲開口道,“讓他統計下天下賤民的人數。”說着,歎口氣笑道,“我大明代元以來還華夏天下日月清明,重振漢禮。但有些事呢,也沒做到盡善盡美,前朝的一些惡政也得以流傳下來。”
解缙聞言,沉吟片刻,“皇上是要給那些賤民百姓以良人之身嗎?”說着,行禮道,“天下百姓無論貧富都是皇上的子民,何以分貴賤?若皇上真的赦免賤籍惡政,乃天下之幸,臣民之幸,我大明之幸!”
朱允熥笑道,“朕正有此意。不過這事嗎,總要有個由頭!”
解缙聞歌知雅意,當下說道,“臣明日就上奏折!”說着,忽又微微皺眉,“放歸民籍良人之身說起來不過是皇上一句話的事,可後續卻很棘手啊?這些人如何安置呢?科舉讀書他們是不行的,務工經商怕是也力有不逮,種地的話田地從哪裡出呢?”
這才是真的聰明人,片刻之間就能舉一反三!
放歸賤民等于憑空讓大明多出許多人口,這些人口的妥善安置才是赢得民心的最關鍵。但安置這些人,勢必會引起一大部分人的不滿。
“所以說這事,還需要有能有才有恒心者去幫着朝廷好好執行!”朱允熥笑道,“你覺得誰能勝任?”
那還能是誰?
幾乎瞬間,一個名字就在解缙的腦海中浮現,禮部侍郎李至剛。
可随即他又心中發苦,皇上這手腕真是越發的爐火純青了。
若自己舉薦李至剛,辦好了自己的臉上固然有光,可萬一辦不好,自己這個舉薦人也有連帶責任。最關鍵的是,将來一旦李至剛成了衆矢之的,自己還要第一個掉撞槍口,對準李至剛狠狠的奏上一本。
“臣以為,禮部侍郎李至剛足能勝任!”解缙苦澀的說道。
朱允熥看看他,似乎在猜測着對方的小心思,面上淡淡一笑,“禮部侍郎份量倒也夠,禮部還管着天下的教化,他來做倒也名至實歸。”說着,頓了頓,“不過嘛,光他一個人是不是勢單力薄了點?”
“還要誰?”
解缙心中一驚,一個侍郎勢單力薄,那就是還需要一個比侍郎還大的人搭班子?誰呀?
這時,就聽朱允熥繼續說道,“你呀,如今雖官職不如六部尚書,但畢竟是南書房的參贊大臣,目光要長遠從大局出發。有些事要朝上看,不能總朝下看!”
解缙更是懵懂,朝上看的意思是再說一個比李至剛官大的?
“你要是總朝下看,将來有事你豈不是要自亂陣腳?”朱允熥笑着調侃道。
解缙想了良久,行禮道,“臣愚昧,實在不知所以然,請皇上明示!”
聰明是聰明了,但還是不通透!
朱允熥心中暗道,看事情還是不夠全面,達不到國家宰輔的标準。
可話也說回來,若解缙真是那種皇帝說什麼他就明白什麼的人,朱允熥倒也未必會如此器重栽培。
“放賤民以良人之身,是朕即位以來的第一件德政,這麼大的事兒,你覺得一個侍郎就足以擔當大任了嗎?這可不是修河鋪橋,而是涉及到百萬人口的國事!”朱允熥繼續說道,“要是這等事一個侍郎就可以擔任,那朕還建南書房作甚?還選你們做參贊大臣作甚?”
“另一個人選從南書房挑選?”解缙驟然明白,可心中依舊遲疑不定,暗道,“誰?這等事暴昭倒是願意做,但那人怕是要做得雞飛狗跳。魏國公?曹國公?”
心中想着,他忽然明白了。
張口說道,“皇上所言甚是,臣以為燕王世子殿下為人才思敏捷又穩重大方,還是皇室的近枝宗親。既是皇上的德政,由皇室中人總覽,更名正言順且也必然阻力更小!”
這呆子,還算沒笨到家,終于開竅了。
朱允熥滿意的點頭,“好!”說着,打趣道,“你以為朕讓你舉薦李至剛,哈!你一個南書房參贊,眼睛就盯着一個侍郎?就這點魄力?”
解缙頓時心中一暖,“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