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第5頁)

朱允熥不置可否,其實以工代赈的這個提議早在他心裡就通過了,但是辛彥德上折子中提了一個更關鍵的事,那就是除了赈災之外,再管理這些災民以工代赈,他一個人管不過來。

“你說說!”他的目光看向了朱高熾。

“光是河道河堤清淤築城,人力也定然還有富餘!”朱高熾開口道,“既然是以工代赈,臣以為就不能隻盯着眼前這點事!”

這個提議讓朱允熥有些意外,“你繼續說!”說着,吩咐道,“給朕還有諸愛卿上茶,給燕王世子煮奶茶!”

“水患之後,并不是大水退了田地就能耕作的,若是繼續赈濟下去,沒個三兩年怕是不能奏效!”朱高熾又道,“所以臣以為,可以分出人來,官道要修,樹要種,所謂要想富先修路麼!淮西一地,既不靠海,又無大河,所以官道就至關重要!”

“修橋鋪路治水開山,一項項民生工程,與其都等着朝廷錢糧到位再修,不如現在趁着有民力,而且災民給口口糧就行,趕緊的修起來!”

“現在小省就是以後的大省,三五年之内把淮西的水路,陸路都修好,屆時被水泡過的田地也能耕種,再讓這些民夫們回鄉.....”

他正說着,忽然間朱允熥微微擡起了右手。

朱允熥看着暖閣門口,“怎麼了?”

鄧平按着腰刀,從外邊進來,匆匆走到朱允熥耳邊低語。

第269章

多養豬(1)暖閣中驟然安靜下來,仿佛隻有水晶沙漏流逝的聲音。

所有人都低着頭,卻都暗中支着耳朵,希望能從鄧平的口中聽到點什麼。好奇,是人類的天性。

但奇怪的事,鄧平明明在說,皇帝也明明在聽,而且和他們的距離也近在咫尺,他們卻根本什麼都聽不到。

“丫是怎麼做到的?”距離皇帝最近的朱高熾,心中有些好奇,“他怎麼做到說話時,隻有他和熥子能聽見,旁人半點聲兒都聽不着的呢?”

正想着,他趕緊低頭。

因為鄧平說完了,垂手退到一邊,而皇帝的表情很....複雜。

“千萬别再出事了,我這一天忙得後腦勺都打地了.....”

朱高熾正在心中祈禱,寶座上的朱允熥則是微微搖頭,歎口氣,然後看着群臣,“接着說以工代赈的事!練愛卿,你管着工部,你來說說!”

練子甯馬上起身回道,“臣也贊同以工代赈,但方才世子殿下說以工代赈不要拘于一處更不要拘于一事,臣微有不同。殿下所想是好,可那樣以來,隻怕好事又講變成壞事!”

“首先,以工代赈為了解決淮北的災民問題。而殿下所提種種,隻怕眼下的淮北青壯還有些不夠。再者說,赈災有個過程,修橋鋪路也有個過程而且工期隻會比赈災更長。”

“先不說數十萬民夫聚集在一起,有何隐患。單是他們知曉水災已退,該是回鄉建房務農時,卻有家不能回......”

聞言,朱高熾瞥了練子甯一眼。

而暖閣中的諸位大臣,還有朱允熥都在不住點頭。

以工代赈是好事,但越是這樣的好事越要分清主次,越要因地制宜,越要分清前後順序,分清輕重緩急。

“你他媽以為我不知道這些事?”朱高熾心裡暗罵道,“老子把話都說清楚了,怎能顯示出你家熥子的英明神武啊!老子說錯了,才好讓你家熥子點評,然後你們磕頭喊皇上聖明啊!”

此時,練子甯繼續說道,“所以臣以為,以工代赈就以淮北受災之地為主。一來,民壯無需離家千裡之外。二來,他們做工為的是造福鄉梓,自然心甘情願。三,好管好看好調動。”

朱允熥不住點頭,“老成謀國之言!”說着,笑道,“那你說說,這以工代赈具體要用在何處?”

“依臣看來,分成三點!”

練子甯開口道,“第一,自然是修築河防,不讓泗州淮北再有水災之憂。第三,是開墾淤田安置百姓.....”

“且慢!”朱高熾回頭道,“第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