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第4頁)

“臣絕無此意!”何廣義連忙叩首。

何廣義自認他這種擔心不是無的放矢,但在朱允熥看來大可不必。

因為他倆的位置不一樣,想的也不一樣。何廣義定然是怕别人報仇,可朱允熥是皇帝,代表的就是大明帝國。而這些勳貴子弟,皇帝給與他們重新進入帝國仕途的機會,他們自然隻有感恩戴德的,甚至還會感激涕零私下告祭家翁,絕不會心生怨恨。

再說他們恨誰?恨朱允熥?

元始空中,建文帝登基之後對這些所謂的罪臣子弟也赦免了,甚至還允許他們繼承父祖的爵位。說來有些可笑的是,朱棣攻破南京之後,這些罪臣子弟戰死的戰死的,隐居的隐居,最先投降的反倒都是那些光明偉正之輩。

~

“我日你姥姥!”

殿外,站在門口的鄧平聽了一耳朵,心中對何廣義罵道,“你狗日的不是吃好草料的,皇上好不容易給大夥一個前程,你他娘的搬弄是非!他娘的,還差點把老子都給繞進去了!”

心裡想着,目光微轉,正落在身邊的同僚身上。

他旁邊站着的,很是百無聊賴低着頭猛咬自己手指甲的,正是剛調回京師的鞑靼勇士阿斯蘭。

阿斯蘭正吃着指甲,感覺有人看他,目光回過去,然後憨厚的一笑。

他在軍中遠比在宮中自由快活,在外人看來給皇帝看大門是無上的榮光,而他卻覺得這活太無聊太枯燥。要是來幾個刺客,讓他砍殺一番也還好,可這宮裡别說刺客,蒼蠅都沒幾隻。

鄧平對他笑,他也對鄧平笑。

而後,他猛的想起調回京師之前,軍中老兄弟們教他的話,“回了京師之後,要落個好人緣,多和同僚們來往走動,不要總是憑勇力争長短....”

想到此處,他就靠過去低聲道,“兄弟,一會下了值,咱倆喝酒去!”說着,拍拍胸脯子,“你挑地方我請客,我錢多!”然後,他眼珠又轉轉,“前些年曹國公請我去過一個地方,那姑娘一捏都出水,就跟草原上的韭菜花似的,那叫一個嫩。叫什麼地方來着?”

他這一過來,鄧平吓一跳。

給萬歲爺把門呢,哪有随意亂動的規矩?而且還這麼大咧咧的站過來,兩人湊在一塊捅咕?

但他知道眼前這位鞑靼勇士不拘小節,萬歲爺又格外看重,而且還跟他平級,他一時間還真不知說什麼好。

就這時,他忽然瞧見前邊來人,趕緊回身走到暖閣門外,低聲道,“萬歲爺,燕王世子殿下,戶部張部堂,吏部侯部堂,工部練部堂,楊禦史,嚴震禦史來了!”

~~

乾清宮中的暖閣,其實就等于是皇帝的客廳。

外邊召見臣子處理公務的地方,羅漢床的左手邊是寶座,寶座後邊的梢間,小小幾個平米的地方是皇帝的卧室。

暖閣的空間不太大,人多了就顯得有些窄巴。

尤其是朱高熾,他一人有兩人寬,一個人坐着就占了兩個人的地方。

胖也就罷了,人長的還寬還大,把他身後的都禦史楊靖擋得嚴嚴實實的。衆臣坐下之後,朱允熥找了兩次,才發現朱高熾的身後還有一人。

“辛彥德的折子大夥都看了吧?”朱允熥直入主題,“他說的這個以工代赈的法子,諸愛卿看可行否?”

方才王八恥給朱允熥梳頭時,他看的就是這道奏折。

淮北數十萬災民嗷嗷待哺,朝廷一味的赈濟并非良策,因為赈災是一個漫長且繁瑣的過程,不是給糧就行的。更難的還在後面的安置,還有幫着百姓重建家園。

“臣以為可行!”吏部尚書侯庸開口道,“數十萬災民青壯,每日消耗的糧食是個天文數字。”說着,沉思一番,“臣雖不管着戶部,可也知道這些日子以來,光是揚州大倉就去了一半還多!”

說着,他歎口氣,“這次淮北水患,歸根到底還是河道河堤有了毛病。辛通政提及了以工代赈,臣以為完全可行。可以讓這些災民青壯,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清淤開田重築泗州城!”

朱允熥不置可否,其實以工代赈的這個提議早在他心裡就通過了,但是辛彥德上折子中提了一個更關鍵的事,那就是除了赈災之外,再管理這些災民以工代赈,他一個人管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