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喜從天降,李至剛直接歡喜得呆住了。
跟皇上吃飯,皇上還讓他點菜?
“嗯,這樣吧!”朱允熥繼續笑道,“讓你說,恐怕你也不會說實話!今日天寒,朕讓禦膳房添一道胡椒豬肚雞,咱們吃點熱乎的!”
“皇上對臣恩深意重,臣沒齒難忘!”李至剛起身行禮,“臣何德何能,蒙皇上如此垂青?臣....慚愧!”
“起來起來!”朱允熥虛扶,“你呀,踏踏實實的吃!想什麼說什麼,朕既然用你,就是信得過你!”說着,笑道,“你接着說,為何田稅有弊端呢?”
“曆來百姓納稅都是糧棉麻絲等物!”李至剛哽咽幾下,開口道,“可朝廷定下的田稅,卻是一畝地一塊銀元。”
說着,他攤手道,“錢不多,但問題的關鍵是,農人百姓手裡沒有錢呀!”
頓時,朱允熥的表情凝重起來。
李至剛說的對,農民的手裡哪來的錢?
此時還是小農經濟,農民之家自給自足,多是以物易物。雞蛋換鹽,織布換鐵器,糧食除了皇糧之外自己還要吃呢!
而已現在的農業條件和生産力來看,畝産也就是一般般,能産三四石的就是好田了,乃是得是魚米之鄉的好田。
假設就算人人家裡都有這樣的好田,但仔細算來也就隻夠填飽肚子。這年月的人因為肚子裡沒油水,都格外能吃,全是大肚漢。
五口之家,三個壯勞力,且不算婦孺,光是這三個壯勞力,一人一天起碼兩三斤糧食。
如此算下來,一個人一年就差不多一千斤,三個壯勞力就是差不多快三千斤。
就算家有十畝地,能敞開肚皮随便吃嗎?壯勞力吃了婦孺吃不吃?要不要繳納皇糧?要不要留點餘糧?
而且,誰家能有十畝好地?
哪怕是地多的,家裡有好幾十畝。可額外的支出也多,農忙時要雇人手,家裡還有大牲口吃的比人還多。
所以說百姓的日子哪怕再好,也就是緊巴巴!
糧食對他們來說就是錢,但不等于朝廷要的錢。
“地方官員往往為了省事更為了政績,不要糧隻要錢。而農民手裡沒錢,要繳稅隻能把糧買了換錢!”李至剛說着,表情忽然變得陰狠起來,“問題又來了,賣給誰?”
“各州府都有官倉,豐年高價收災年低價賣!”李至剛又道,“說到這,臣不得不再說說官倉!”
他所說的是常平倉制度,從春秋時期一直延續到大明朝,乃至後來的大清。就是以國家行為,來避免饑荒。其中在北宋時候,被王安石改動了一下,叫青苗法。而後至清朝,太平天國起義使得大清千瘡百孔,常平倉再不符其實,隻虛有其名。
朱允熥點頭,“你說,朕聽着!”
“官倉是我大明的根本,但臣看來,最不靠得住的就是官倉!”李至剛大聲道,“賬面上,各州府的常平倉都是足額足數的。可隻要放手去查,就沒有不缺斤少兩的!”
“監守自盜是常态,要真是清廉如水,反而是怪事!”李至剛繼續道,“而且國家承平日久,連年所收的糧食從新糧變成了舊糧,即便是沒人監守自盜,光是這合法合規的損耗,就是個天文數字!”
“再者,百姓賣糧給官倉。官倉一項是大鬥進小鬥出,一斤的糧最多給你七兩的價錢,還常常故意以好充次,欺壓百姓!”
“為了繳稅,農人百姓沒辦法,隻能捏着鼻子認了!但即便如此,賣糧的錢也落不到他們的口袋。條子一轉手,還是給了官府交稅。”
“如此一來,官府落下糧也落下了錢,農人這一年...白忙了!趕上老天爺風調雨順,能混個肚兒圓。一旦天災,就要靠朝廷赈濟!”
說到此處,李至剛越發的精神十足,但也不免有些口幹舌燥。
端起茶碗喝了半口,潤潤喉繼續道,“這是官倉的弊端,臣再說另一邊。農人不賣給官倉,賣給糧商.....”說着,他頓了頓,“方才說官倉的時候,臣遺漏了一條。臣在北方各省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有的官府根本不許農人把糧食賣給糧商!”
朱允熥的臉色越發的陰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