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你們都勸朕,治國不要太狠,不可學當初太祖高皇帝!可是你們現在看看,朕的寬仁帶來了什麼?”
“欺瞞朕也就罷了,朕知道出了紫禁城,朕的話屁都不是!”
“可是欺瞞着朕,還要在糧稅上做手腳?這大明朝,是給他們打的嗎?”
“朕粗略了算了算,僅以揚州為例。都沒算他們賣糧貪腐的事,就算他們每年的各種損耗,還有官紳偷去的錢糧,直接就占了揚州府賦稅的三成半!”
“天下,若别的州府,哪怕比揚州的數字少一半,加起來都是個天文數字!”
說着,朱允熥再看看群臣,“你們告訴朕,這事的根子在哪裡?”
群臣寂靜無聲。
忽然,一個聲音響起“臣以為此事的根源,就在于我大明的征糧制!”
衆人詫異的看過去,發現說話的竟然是東宮學士解晉。
解晉起身張口道,“自我大明立國開始,實行的就是糧長制!”
“當初太祖高皇帝傳谕天下,各地縣鄉推舉選用德高望重之人,擔任糧長,幫着朝廷收繳賦稅!”
“太祖高皇帝的用意是好的,鄉裡德高望重之長者,所作所為必定令百姓佩服,必一視同仁不弄虛作假!”
“一開始,此政功效斐然。一方面省的官府的官員們中飽私囊巧立名目,二使得征糧更加高效。”
“但自從洪武二十年之後,地方上的糧長就從德高望重之人,變成了地主士紳!”
“官府把本年的糧稅數額交給他們,他們下去攤派,然後他們再征收。而往往地方官府,為了糧稅能達到朝廷要求的數額,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一項是視而不見!”
“嗯,說到點子上了!”朱允熥贊賞的點頭,“你繼續說!”
“臣,也是出身官紳之家!”解晉自嘲的笑笑,“所以對這些事,多多少少還算有些了解!”
“為何糧長會變成士紳呢?因為他們本就是大地主,在鄉間有話語權。另外,因為他們是士紳,在面上比較聽話,不像那些真德高望重之人,眼裡不揉沙子。所以地方官也願意和他們親近,他們聽話!”
說着,解晉頓了頓,“臣說句題外話,天下哪有真德高望重之人?即便有,身處利益之中,也變味兒了!”
“嗯,接着說!”朱允熥揉着太陽穴,繼續道。
解晉再道,“糧長落在了士紳的手裡,那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勢必要和其他士紳連成一氣,如此才能在民間樹立絕對的權威!”
“如此一來,給朝廷征糧,就成了士紳地方官的分贓大會。朝廷要一百數額,官府為了怕不夠,給糧長下達一百二。”
“而糧長為了省去他自己那份,還有同黨那份,跟百姓伸手時起碼要一百五!”
朱允熥忽然冷笑,“然後交給官府一百......官府呢再跟朕哭窮,就變成八十五......”
“皇上聖明!”解晉道,“總之,我大明現在的糧長制。正式促使地方士紳做大,跟官府同流合污的根源!”
“臣有句話不當講........”
朱允熥一擺手,“但說無妨!”
“如今我大明是太平盛世,這糧長制的危害還不顯!”謝晉道,“世無恒久之盛世,将來國家有變,追悔莫及,改無可改呀!”
這番話,真是說進了朱允熥的心裡。
曆史上的大明朝這麼亡的?就是這麼亡的!
稅隻落在百姓身上.....皇帝不是不知道,可是沒有官紳他就收不上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