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第2頁)

“據說,皇上有意在廣州修建四港.....”

侯庸腦中亂紛紛的,餘光不經意的一撇。

忽然發現身前,戶部尚書張紞的臉色有些不好。

他猛然想起一件事。

已故的徐本,也就是祁著的嶽父,好像跟張尚書關系匪淺?

接着,侯庸心中繼續暗道,“自張紞做了戶部尚書之後,廣東一省的賦稅每年都是超額,而且都是提前押解到京師.......”

“早在太祖高皇帝的時候,太下獨江南富庶。而從皇上在粵省設置船舶稅課司和張紞擔任尚書以來,短短幾年時間内,粵省已經能和浙地掰手腕了!”

第211章

論道(1)乾清宮中,隻有朱允熥和戶部尚書張紞相對而坐。

朱允熥坐在寶座之上居高臨下,可以清楚的看見張紞的官帽之下,已滿是花白的頭發。

張紞老了!

就算是不老,這幾年大明王朝大管家這個重擔,也把他壓老了!

“皇上,您是要在新政之後,全面放開海禁?”

隻有他們君臣二人,張紞緩緩的直接開口,直接說出心中所想。

“诶.....”朱允熥笑笑,伸手拿起一顆橘子掰開,然後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果盤對王八恥說道,“給張愛卿端過去!”

外人都以為,朱允熥這個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大概是常升,李景隆,朱高熾等人。

可其實隻要是身在南書房的大臣們,就心裡都清楚。皇帝真正無條件信任的,卻是平日沉默寡言,甚至偶爾跟皇帝唱反調的張紞。

因為張紞,是太祖高皇帝專門留給永昌皇帝的可以放心驅使的臣子。

縱觀太祖高皇帝一生,最不屑也最厭惡的就是讀書人口口聲聲說的道德操守。

但他最欽佩的,也恰恰是那些真正有品德有操守的人!

而張紞,就是這樣的人!

“朕的用意,你猜到了?”朱允熥往嘴裡送了一口橘子,笑道。

張紞沉默片刻,“開海應是利國利民之策!”說着,擡頭看向朱允熥,“以前禁海,也是沒法子的事!”

在很多人看來,大明朝初年的禁海,很是有些不可思議。就因為有倭寇,就因為怕老百姓揚帆出海以至于沒人種地就禁了?

所謂政CE,其實都是時代發展的縮影。

彼時大明立國不久,整個帝國剛從戰亂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但對于百姓而言,數十年的戰亂造成的一個後果之一,那就是百姓和兵乃至和賊,其實沒什麼分别了。

沿海之地向來貧瘠,常有不服官府管束的百姓聚衆作亂。官府一旦管束不力,這些人就揚帆出海變成海盜,逃之夭夭。

再加上,當時帝國的第一要務,是盡快的開展生産,國家不需要昂貴的舶來品,也不需要華而不實的一切。

需要糧,需要布.......

所以當時帝國的重心,就注定不會放在海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