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2頁)

  “那人死在狄将軍府上,總不會錯吧,而且有血字為證,你們扯什麼西夏啊,黎兄又沒有說錯,狄青就是心大了。”

  黎望觑了一眼此人,心裡将此人拉入黑名單,以後點頭之交就行了:“哎,我們在這裡争辯能有什麼結果,沒的傷了和氣。狄将軍的清白,自有證據決斷,不過……”

  “不過什麼?”

  “不過方才經諸位提起,我倒是品出了幾分蹊跷,我真是被外頭的傳聞沖昏了頭腦。”黎望懊惱地拍了拍腦袋,順勢又拉踩了一番西夏,“都怪西夏太可惡,以至我這般武斷,哎。”

  至于拉踩西夏他良心痛不痛,黎望當然不痛。

  “黎兄覺得哪裡蹊跷?”

  哪裡都很蹊跷啊,隻是外面的案情傳得籠統,又很似是而非,大家聽了先入為主,狄青又是大将軍,便口口相傳。黎望能有什麼壞心思呢,他隻是聽不得這般一面倒,準備給搞輿論的那部分人找點事做做罷了。

  “狄将軍骁勇善戰,何等能力,殺個普通人,居然都這般費勁,還讓其在家中寫了八個血字,小生覺得他當真這般厲害嗎?怕不是虛有其名吧。”

  ……好家夥,你真是敢懷疑啊。

  作者有話要說:  黎汪汪:我不信,除非你們證明給我康康!

第151章

觸底

  大家心裡誰不低呼刺激啊,如此大膽發言,當真是辛辣至極。但等課餘時間,還是忍不住跟好友提起,而傳遍國子監後,傳到外面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一個好人的名聲受影響,大家起先會報以懷疑批判的态度,但如果呈現出一面倒的差評,甚至差評得越來越離譜,越來越不知所謂,就會有人開始反思。

  而這個時候,就是輿論觸底反彈的時候了。

  黎望深谙喂人吃飯不如教人做飯的道理,人嘛,不管是聰明還是蠢笨,都更相信自己分析思考後發現的訊息,畢竟相較于别人口中的事實,人們當然更傾向于自己的判斷力。

  狄青從前威名太盛,大宋又很少出名将,難免被人虛擡捧高。如此,坊間乍一出現他通敵西夏的傳聞,便有人“驚恐”和“害怕”,所謂的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在這些人的腦子就轉化成了大宋不需要能力過高的武将。

  文人懂治國,但哪裡懂什麼帶兵打仗啊,所以很多文官臆測狄青要反,憑據何來?那還不是因為狄青的傳聞太盛,好似隻要狄青揮軍南下,就能振臂一呼改朝換代一樣。

  這可能嗎?當然可能,但可能性真的不大。

  先不說狄青不是那種人,就說如今并非亂世,百姓安居樂業,将士也不會想起兵禍,最重要的是,大宋并不隻靠狄青一人守江山。

  太過“神化”的少年元帥,容易引人生疑,但如果回到人間,褪去神性,大家平起平坐,自然就會好上許多。

  黎望無法改變當下大衆的三觀看法,便隻能盡力替狄青周旋三分。

  于是,當新一波的拉踩狄青輿論又起時,黎望正收拾東西去八王爺府拜訪,理由都是現成的,前幾日八王爺剛好送了他些古籍孤本,今日剛好去登門道謝。

  “黎大公子稍等,小的這便進去禀報。”

  今日大理寺開堂審理狄青殺害趙傳一案,狄娘娘不好親自前往,便想讓八王爺到堂一觀,可八王爺心裡明白,滿朝都知道他與狄青有親,自不好到堂影響審案。

  “夫人,你放心,包拯他必定能還青兒一個清白的。”

  狄娘娘卻完全放心不下,這可是他們狄家最後的一點血脈,她急得額頭都冒了大汗:“你說得倒是簡單,可包拯他是陪審,大理寺若是堅決處刑,那要如何是好?”

  兩人争辯之時,仆人就來報,稱黎家大郎在外求見。

  八王爺聽罷,當即道:“黎知常?快,請他進來。”

  吩咐完仆人,他轉頭見夫人滿臉不解,便解答道:“夫人你有所不知,這黎家大郎聰慧過人,上次本王去開封府時,正是此子解開了劉将軍案的疑點,包拯還同本王誇贊,你也知道這包黑子鮮少誇人,知常此來,或與青兒的案子有關。”

  狄娘娘一聽,都想親自出去迎接了,好在沒一會兒,黎望就被仆人帶到了花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