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剝奪審訊。
這種技術實際上是脫胎于1954年的一場實驗。
當時,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倫和斯科特雇傭了一批學生,讓他們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逗留。
在實驗的開始階段,被實驗者的表現相當正常,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狀态沒有出現任何波動,甚至一度讓實驗發起者認為,這個實驗已經失敗。
但是,在實驗開始三天之後,實驗體的表現開始斷崖式惡化,重度焦躁是其中最輕的反應,注意力渙散、思維邏輯失調、幻聽、幻視、甚至強烈自殘傾向都開始出現。
在實驗進行到第七天時,由于被試者狀态惡化到臨界值,這項實驗被緊急叫停。
事後,被試者全部接受了漫長的心理治療,絕大部分恢複了健康,但也有少數幾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問題,必須依賴長期服藥來緩解。
這次實驗奠定了“感覺剝奪”類審訊手段的基礎,并在此後數十年内不斷發展,直到21世紀達到巅峰。
這種審訊方式不可破解、不可被規避,用在受過專業訓練的目标身上尤為适用,而恰好,它也能滿足陳沉的需求。
但是,陳沉打算更進一步,他可不會滿足于“棺材式”的感覺剝奪方式。
他要把整個地下安全屋,打造成一個大型的、虛無的審訊室。
拿起電話,陳沉撥通了夏星的号碼,把她約到了安全屋裡。
随後,他在紙上寫下了一長串的清單,在見到夏星之後,直接将清單交到了她的手裡。
“這是什麼?”
夏星疑惑地問道。
“一間審訊室需要的物料和設備。”
陳沉坦然回答。
“你要接受伊薩姆手裡的審訊工作?”
夏星的眉頭微微皺起,繼續說道:
“這件事情不好做,他們也向我們求助了,但問題是,難度太大,敏感性太高,我們不想插手”
“所以就由我來吧,我不用擔心敏感性。”
“.明白了。”
夏星不再追問,而是低頭看向了手裡的清單。
而在看清那上面列舉的物料之後,她突然又擡起了頭。
“感知剝奪?”
“感覺剝奪。”
陳沉糾正了她用詞的瑕疵,後者輕輕龇了龇牙,下意識地咬了咬牙說道:
“隔音棉、無紡布、空氣過濾器、空調.不束縛?”
“不束縛。”
“搭建難度有點大,至少需要十幾個小時――土豆?卡托普利?這是用來幹什麼的?”
“抑制味覺和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