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4頁)

  “這不就是甘蔗麼!”

  原來,這楚國雲夢澤畔,本就是甘蔗的原産地之一,此物一度為楚國貴族喜愛,曾種植在苑囿裡,榨取汁液,當成消暑飲料。楚人宋玉在他的《招魂》裡就說過:“胹鼈炮羔,有柘漿些……”

  黑夫前世可是個很喜歡嚼甘蔗的人,常常當做水果消渴,一個人能啃兩根!不過他吃的甘蔗,多是黑紫色的表皮,與眼前青黃色的“諸柘”略有不同。

  黑夫一時嘴饞,當時就捏了一根削去表皮的諸柘在手裡,他吃這玩意,和顧恺之的吃法一樣,從頭吃到尾,這樣才能漸入佳境。

  先嘗嘗莖尖,隻有淡淡的一點甜味,再嘗嘗莖根,發現也不怎麼甜,還有一些苦澀……

  本以為隻是這一根的問題,但他在這片野柘裡連砍幾根,都是一樣,其味淡如水,甚至還有幾根是苦澀的……

  黑夫不由大失所望,本以為自己找到了榨糖的好原料,誰料這些諸柘的含糖量如此之低。

  “甘蔗不甜的話,叫什麼甘蔗啊!”他暗暗抱怨道。

  不過想想黑夫就釋然了,自己果然是被慣壞了,後世的大多數農作物,其實都是數千年人工選育的結果。

  不僅牲畜是被馴化的,植物也如此。像小麥、稻谷等,都是從野生的稗子、野禾開始,慢慢被馴化成栽培價值更高的作物。粟米的祖先,更是田壟上随處可見的狗尾巴草!

  它們在農夫有意識的栽培下,逐漸優勝劣汰,變得籽粒更大、更易去皮、産量更高、生長期變短,甚至連口感也越來越好,這就是人工選育的結果。

  經濟作物也不例外,後世的甘蔗,那也是千餘年精挑細選的甜蔗後代啊,甜度增加了幾十倍不止。而眼前這些野生的甘蔗,就像是沒爹沒媽的孩子,皮厚、味澀、杆細、實硬,怎麼比啊?黑夫想起來,前世小時候看《魯濱遜漂流記》時,裡面好像也遇到了野甘蔗,因為是野生的,未經人工栽培,所以不太好吃,當時還不理解,看來自己也遇到了類似的事了。

  黑夫将手裡嚼了一半的諸柘扔了,但想了想後,卻又讓魚梁幫忙,把平湖裡附近能找到的諸柘都收集起來,雇牛車幫他運回家去。

  上次的投書盜墓案裡,托了黑夫的福,魚梁也得到了千餘錢的賞賜,這讓他家生活改善了不少,魚梁如今對黑夫也言聽計從,雖然亭長讓收集不值錢的野柘,聽上去怪怪的,但他也沒多問,立刻照辦……

  除了平湖裡外,黑夫還托亭裡的衆人,将他們各家附近野生的諸柘,挑最甜的也帶一些來。

  于是等幾天後黑休沐回家,夕陽裡的人就目瞪口呆地看着,黑夫拉了一整車的柘回來……

  這才有了春耕之時,黑夫和大哥衷站在田裡争論的這一幕……

  ……

  衷對弟弟拉了一車諸柘回來很不理解,說道:“這諸柘在雲夢澤畔随處可見,想吃拔一根就行了,何必非要在地裡種呢……”

  衷幹了這麼多年的農活,還從沒見人在田地裡種柘的,在他看來,這些好不容易才開墾出來的好田,當然要種粟、稻之類能救命扛餓抵租賦的糧食了,頂多再加點豆、麻,怎麼能浪費在野柘上呢!

  “伯兄,我隻種十畝,十畝!”

  黑夫一時半會也解釋不清楚,好不容易才說服了衷,分出十畝本該今年休耕的土地,讓他種甘蔗。

  黑夫很清楚含糖量高的甘蔗能起到怎樣的妙用,可以食用,成為家裡孩子青睐的水果;可以榨糖,最開始可能隻是黑糖紅糖,以後說不定能有白糖冰糖;甚至可以用來釀酒!

  當然最後這一項是違法的,但秦國禁酒本就是因為害怕釀酒浪費糧食,若是不耗費糧食就能釀出度數比較高的酒來呢?

  那些事情雖然想想就挺心動的,但還遙遠,黑夫現在要做的,就是完成第一次人工選育。

  他得把吃起來還有點淡淡甜味的甘蔗種到地裡,或許用心施肥照料,它們就能長得更甜呢?等選育幾次後,也許就能得到他想要的真·甘蔗了。

  或許、也許……搞農業就是這麼蛋疼,除非使用後世科學技術,否則你永遠都隻能撞大運,但後世吃在嘴裡的優良食物,不都是被一代代農夫撞大運般地種出來的麼?

  這就是農業的偉大之處了,辛勞的雙手,春種秋收,于無聲處,改我們的味蕾、改變我們的腸胃,乃至于改變世界,以此為基礎,人類文明才能步步高走。

  按照後世見村裡種甘蔗的場面,黑夫讓驚幫忙,将諸柘砍成一尺一截,在水裡浸泡半天後,就着田畝溝畛裡的泥水,将甘蔗種苗橫放在地裡,再用土埋一半……如此反複,像撒種子一樣,将那一牛車的諸柘,分散在了十畝地上……

  他們在這邊忙活的同時,衷依然在駕馭黑夫新買回來的那頭黃毛耕牛,踩着犁,将全家的幾塊地一一耕過。

  說起來,随着黑夫成為上造、橼成為公士,他們都被賞賜了新的土地,因為橼和阿姊已經搬去了縣城,家裡的地就托衷照應。于是全家的土地增加了四倍,達到了四百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