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3頁)

  而運過去的糧食,很多屬于今年的新谷,将士們吃飯前,還得先舂一舂,前線的軍需官已經抱怨過許多次了。但恒山、邯鄲、河間地區的倉吏也無可奈何,他們那裡原本屬于趙國,乃是新征服領地,局勢并不穩固,丁壯都強行征發去前線運糧圍城了,隻剩下些老弱婦孺,眼下農忙在即,哪還有時間細細舂米?

  若是三郡能配備踏碓,豈不意味着,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内,以更少的人手舂出更多的米發往前線?若是前線也配備踏碓,那将軍們也不必為吃飯的問題發愁了。

  于是乎,少府考工府、治粟内史鹹陽倉的主官,在商量之後,遞交給丞相府、禦史府的公文裡,都稱踏碓為“軍國利器”,建議立刻将此物發往各郡縣,令官府仿制推廣。

  這條建議最終遞交到了大王面前,遂令諸卿廷議。

  這時候,便出現了一點點不諧的聲音,一位負責管理刑徒的司空憂心忡忡地認為,若踏碓得以推廣,這樣一來,“舂”作為懲罰女犯人最嚴重的刑罰,豈不是減輕了許多?甚至會名存實亡……

  這個疑問被諸卿廣泛讨論,最後,還是剛升為廷尉不久的李斯給出了一個讓人無話可說的答案。

  “商君曰:以刑去刑,國治;以刑緻刑,國亂。刑罰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人,而是讓百姓明白有些事不能做,稍有做的苗頭,就應該以重刑将此等行為鏟除,讓舉國上下都明白,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到最後,重刑因為無人觸犯相應的條文,可以永久成為擺設,不再使用了,這樣叫做以刑去刑,這便是吾等法家之人的理想……”

  “現如今,既然踏碓能使舂谷事半功倍,對于我秦國而言,就好比将士劍刃快了一倍,甲胄厚實一倍。我國素來講求功至為上,正應當毫不猶豫推行,如今豈能因為害怕讓隸妾懲罰減輕,而因噎廢食?”

  廷尉就是廷尉,不愧是荀子高徒,一番話讓朝廷衆人無話可說,于是大王也批準了此事,在诏書上曰:“可”!

  少府和治粟内史全權負責此事,官吏們紛紛說,此物若能在全國推廣,那今年的各郡工師比評,南郡要得第一了。而在南郡内部的評比中,安陸縣也将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安陸縣工曹、倉曹,皆可賜勞績三十天。

  不過,到此為止,朝廷上下,依然沒有重獎發明者的打算。因為秦國對于工匠、商賈的賞賜,的确比對士伍官吏的要吝啬許多。

  農戰之民百人,而有技藝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農戰矣……在秦國,匠人和農夫的人口比例,大概是一比一百。

  秦國一直認為:如果民衆看見靠空談遊說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貴的地位,商人也可以發财緻富,手工業者也能以此養家糊口。民衆看到這三種人的職業安适,又可以得财利,就一定會逃避農耕和作戰……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也。

  所以對于表現出色的工匠,由郡縣的工師做出獎賞就行了,升爵一級,得萬錢,那鄉下匠人還不得樂開了花?想讓大王、朝廷公開大力表彰?那豈不是亂了秦國法度!

  至多,也隻是做出此物的工匠“橼”的名字多次出現在少府的木牍中,讓年輕的小吏章邯記住了此人,但他并不知道,在橼的背後,還有一個名叫黑夫的小亭長……

  ……

  于是,一月底,在踏碓被命名為“安陸碓”,将大行于秦國的時候,其發明者黑夫卻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

  此時此刻,他正光着腳站在自家田地裡,和大哥衷為今年種什麼作物而争論不已呢……

  “伯兄,我這兩百畝地,可以劃出百五十畝種粟、稻,其餘可以種菽豆。”

  黑夫指着一大片剛剛開耕過的土地,對衷抱怨道:“但你總得給我留出十畝地來,讓我種自己想要的東西罷!”

  一邊說,黑夫還一邊往田埂上一指,在那裡,放着一捆似竹非竹,根莖粗壯的植物……

  ……

  PS:夫民之親上死制也,以其旦暮從事于農。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遊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糊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商君書·農戰第三》

第0079章

一點都不甜

  那幾捆被黑夫放在田埂上的東西,名叫“諸柘(zhè)”,是前幾天,黑夫去雲夢澤畔的“平湖裡”辦案時,在野地裡無意中發現的。

  他一開始還以為是片小竹林,走近一看,才發現其莖如竹,每根有手腕粗,有節,表皮呈青黃色,高約丈餘。

  亭卒魚梁是當地人,他讨好着說,此物名為諸柘,在野地裡很常見的,漁民常常用它來解渴。

  說着,魚梁還當即砍下一根來遞給黑夫。卻見堅硬的表皮下是潔白的莖肉,聞着有些香甜氣味,再送到嘴裡嘗了嘗,黑夫頓時樂了。

  “這不就是甘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