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頁)

  一天後,魏國陳留縣。

  魏國陳留令是個硬骨頭,聽聞“秦寇”将至的消息後,居然沒有選擇投降和逃跑,而是在縣中擊鼓,号召各氏族、百姓一同禦敵……

  在這鐘鳴擊鼓聲中,位于縣東的高陽裡,一位輕俠打扮,二十餘歲的青年邁着急促的腳步,走進了自家貧寒的院子,拿起挂在牆上的二尺劍,就要往外走!

  “郦商,站住!”

  屋舍内,一位手持竹卷的儒服中年走了出來,他年已四旬,身長八尺,與那青年一樣壯大,卻穿着看似文弱的儒服,上面還有不少酒漬,更顯得不倫不類。此人相貌也很一般,隻是那對眼睛裡透着一絲狡黠輕狂。

  “吾弟,你仗劍在手,欲往何處啊?”

  郦商捏着劍,大聲道:“兄長,秦寇将至,縣君在擊鼓征募衆人禦敵,我與鄉中夥伴正欲前往!”

  “禦敵?”

  儒服中年聞言,哈哈大笑起來:“秦軍勢大,連魏王都被困死在大梁城内,其命不絕如縷。而陳留區區小邑,隻要秦軍派遣偏師來攻,也危在旦夕。封君大将尚不能禦敵于梁門之外,憑汝等一群輕俠少年,就想擊退秦人?”

  郦食其言罷,闆下臉來,斥責道:“知勢不可為而舍命送死,隻為争一時之勇,匹夫之愚也!郦商,你的命,就這麼輕賤?”

第0121章

高陽酒徒

  就在魏國陳留令鳴鐘示警時,中更羌瘣的将旗,已經出現在陳留以西十餘裡外,而秦軍的先鋒踵軍千餘人,更已兵臨城下……

  萬餘大軍出動,并不是一窩蜂地一擁而上,而是按照《尉缭子》裡的行軍之法,分成大軍、踵軍、興軍、分卒幾個部分。

  這支軍隊裡,興軍有兩百餘人,都是輕騎偵察兵,在黑夫看來,他們的裝束與兵馬俑裡的“騎兵俑”一模一樣: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颔下,還背着弓箭,典型的胡服騎射打扮。

  興軍要在大軍之前二十裡活動,分為幾個屯,相距三五裡,負責探查前路敵情。

  踵軍則是前鋒步卒,有兩千人,均輕裝上陣,未着甲胄。一旦興軍發現敵情,向後方傳遞信息,踵軍就要迅速上前,配合興軍将其擊潰,為大軍開辟暢通的道路。

  最龐大的大軍則位于前鋒之後,足足有七千人之多,是将旗所在,還有戍卒攜帶着辎重糧食,緩緩而行。

  大軍的兩側,安排了一千“分卒”平行前進,分卒負責占領有利地形,戰鬥勝利時追擊敵人,暫駐待機時保護大軍側翼。

  尉缭是這麼認為的:“所謂諸将之兵,在四奇之内者勝也。”

  意思就是,将領若能娴熟指揮這四部分軍隊,使它們相互配合,首尾相應,行軍作戰,焉有不勝之理?

  想想也是,若能每次行軍作戰都如此謹慎地安排,像影視劇裡忽然一聲金鳴,道路兩側無數伏兵四起,将敵軍全殲的場面,除非位于山川窄道,否則還真的很難出現。秦軍幾乎百戰百勝,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優秀的行軍方式杜絕了低級失誤。

  羌瘣的行軍布陣,都被黑夫看在眼中,不僅暗暗颔首,将這些東西記在了心裡。

  在行軍打仗方面,他還是個戰場初哥,這次滅魏之戰,可得好好看,好好學。

  不管是哪個時代,每個爵位、官職,都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整天想着怎麼升爵卻不知學習,就算天上掉餡餅讓你驟登高位,也隻會在任上鬧笑話,受責罰。

  但不巧的是,黑夫他們的這個“千人”沒有争到最容易立功的“踵軍”,而是做了保衛大軍側方的分卒……

  黑夫倒是沒有太失望,萬餘大軍裡,除非你混上主将嫡系,否則想要争功是不容易的。

  他還對嘀咕着這次恐怕又無功勞可立的東門豹訓斥道:“别抱怨,各什奉命行事。小陶,你眼尖,看好管好側翼的橋梁道路,東門豹,帶人驅趕一切試圖靠近的魏人!就算是農田裡的民夫民婦,也要将他們驅離!”

  這就是分卒的任務了,如今他們身處陌生的魏境,處處皆敵,不能不提高警惕,若真有膽大的魏人跑到旁邊看熱鬧,那真是找死了。

  阡陌旁的田地裡已經長出了粟麥青苗,偶爾還能看到農夫在田地裡忙活,但遠遠看見秦軍後,衆人愣了一會,便像見了鬼似的,忙不疊地奔逃回村。

  接下來的路上,大軍路過的幾個裡聚都緊閉着大門,魏國農夫驚恐又畏懼地看着從他們田地裡踩踏而過的秦人,卻無人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