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忘了,魏國的石,和秦國的石,不一樣啊!”
如今的天下,依然沒有歸一,度量衡仍舊是各用各的。光是體積單位,秦國的是石、鬥、升,魏國的則是斛、鬥、升。斛、石可以通用,但具體大小卻不一樣,造成偏差很正常。
在重量單位上,秦魏都是兩、釿、镒,具體重量上亦有所差異。
這還算差距小的了,畢竟商鞅在秦國推行新的度量衡制度,就參考了當時更加先進的魏。但位于東海的齊國,度量衡單位就自成體系,與其他幾國大為不同,用的是豆、區、釜、鐘,而且是四進制與十進制混搭,真不知道那些跨國貿易的商賈,怎麼完成如此複雜的換算。
總之,魏國的一石米,要比秦國的一石米略少。
黑夫也不至于斤斤計較,非得讓張氏按照秦國的度量衡将米補齊,反正看着數量,至少夠他們兩個月吃喝了。
更何況,因為那昨日宴飨提及的那個張氏子弟,黑夫現在再看張氏兄弟,忽然感覺順眼多了。
……
“張蒼……”
坐在營内,念叨着這個名字,黑夫依然有些無法相信,曆史上活了一百多歲,橫跨戰國、秦、漢的大數學家張蒼,會有張博這種不靠譜的叔叔。
但根據張氏兄弟的描述,不管是拜荀子為師,還是在秦國鹹陽禦史府為吏,都與張蒼的履曆完全符合,應該是他本人無疑。
作為大儒荀子的徒弟,張蒼的名聲,或許沒有他兩位師兄李斯、韓非大。但是以黑夫一個現代人的眼光看,張蒼對中國曆史文化做出的貢獻,卻超過了二人!
一如張氏兄弟所言,張蒼嗜書如命,無所不觀,無所不通,乃是個博古通今的天才。不然也不會剛入秦,就被禦史府征辟,做了大秦的圖書管理員……
當然,他也可能走了李斯的門路。廷尉李斯雖然出于嫉恨,坑死了韓非,但是對這個與他屬性不重疊的小師弟張蒼,倒是沒有顯示出過多的敵意來。
上頭有人,肚裡有才,張蒼便可以在禦史府安心閱覽群書,繼續豐富自己的知識量。
黑夫知道,按照原本的曆史,戰國百家學說,将在十多年後經曆一場浩劫。秦焚詩書,殃及六國史書,連同民間的百家之言一并燒去,隻有一部分收納在禦史府的書庫裡。而張蒼,或許就是這些僅存孤本的管理者……
再過些年,秦朝也亡了,眼看圖書要毀于一旦,還是已經投靠劉邦的張蒼,帶着蕭何,匆匆挽救出的一部分律法典章,但不會太多。
随後,項羽在鹹陽的一把報複性的大火,又将那些藏在秦宮中,僅剩的書籍統統毀掉,不留隻言片語。
中國的文化,遂出現了一次大斷裂。
到這時候,張蒼蹲在禦史府的多年積累,就體現出巨大價值。
所謂漢承秦制,那些典章制度,其中一部分,就是這位書癡死記硬背傳下來的,百家學說更是如此。中國的文化,百家争鳴的成果,在經曆秦末浩劫後能多少保存下來一些,張蒼是要記大功勞的。
而且,張蒼不但讀書多,還是個通才。他不僅從天下第一學術泰鬥、諸子百家集大成的荀子處,學習了儒術,了解了稷下九流十家之學,且對法律、音樂、曆法、天文、地理,都十分擅長。
但張蒼諸多特長中,最出名的,還是數學。
大名鼎鼎的《九章算術》,就是張蒼修訂的!
黑夫知道此人,就是因此這本古代的數學專著,裡面記錄的數學問題,都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又沒有脫離實際,都被張蒼用到了漢家天下的國計民生上……
可以這麼說,用黑夫現代人的眼光來判斷張蒼的成就,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數學家,甚至是一位科學家。
像黑夫的姊丈橼那樣的工匠,他們可以按照黑夫描述做出器械,并熟練掌握技巧,卻無法總結原理,将其變成科學知識。
這世上,黑夫可以找到無數個匠人來代替自己制作器物。
但這時代,隻有一個張蒼。
所以在黑夫的想象中,若要選一個古人,将自己腦子裡那些初高中水平的現代學科慢慢教給他,使之傳播開來,造福于世的話。張蒼,當是不二人選!
于是,當那天宴飨上,張氏兄弟搬出張蒼,想狐假虎威吓唬他時,黑夫竟不憂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