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日一早,在熙熙攘攘的戶牖鄉市門口,一塊木闆被釘在了市門上,識字的人擠過去一看,卻見上面是一手寫的很漂亮的魏字。大體意思就是,經鄉中三吏商議,今後秦國半兩錢将在市面上,與魏國錢币并行流通,且将作為标準官方貨币,商販不得拒收!
市面上常見的物品,如蔬菜肉食、糧食、布匹等,都按照半兩錢給出了一個标準物價,上下浮動不得超過十分之一!
鄉市商販們倒是沒有太多怨言,雖然這麼做他們沒辦法賺取更多的錢,但也沒對他們産生損害。
這是黑夫昨天了解魏國錢币形制,優劣後,拜訪張宅,與張氏兄弟商量定下的。
張博本來還不太樂意答應,卻被黑夫一席話吓到了。
“且不說魏錢劣而秦錢良,就說如今本鄉歸秦,大行秦錢乃是應有之事。”
“此事在陳留已實行,戶牖鄉也是遲早的,看在二君與本吏共事良久的份上,我便偷偷告知二位。再過幾年,非但秦錢将大行于魏地,恐怕連本地魏錢,都會被統統禁止!”
“我奉勸二君,待大梁城破,魏地安定後,盡快将家中的魏錢,統統換成秦錢,不然,悔之晚矣!”
……
在解決買賣問題後,陳平也開始做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秦軍書寫一些需要譯成魏字的公告文書——昨日在鄉市那篇公告,便是他親筆所書。
但首先,陳平得先把秦字也熟練掌握了,好在他為人聰慧,學的很快。
說起來,自從平王東遷後,天下開始進入長達五百多年的分裂,延續幾百年的戰亂不僅帶來了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就連文化也開始“各自為政”。
前幾天給秦人在當地生活造成大麻煩的錢币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除此之外,文字異形也是滞後列國往來交流的一大阻礙。
各國文化相對獨立發展,文字也帶上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區間文字異形現象突出,因而形成異體字。
公族落,士人起,書寫的簡捷和文字應用的廣泛,也導緻字形書寫的簡化和草率,從而形成省變字。
學問代代相傳,但都是以筆和簡牍傳抄,便難免寫錯字形,以訛傳訛,就形成訛變字。
這便是七國文字出現差異的原因了。
陳平沒有張蒼那麼好的家庭條件,直到十歲才開始學魏字,成年後,去鄰縣遊學期間,又接觸過幾個來自韓、趙的士人,見過趙字和韓字。
這三國的文字,其實相差不大,因為趙魏韓直到兩百年前才分家,先前都同屬于晉國。
但除了三晉文字外,尚有秦、齊、燕、楚四個文字體系,這四個國家遠離中原,位于邊角,在地域上都比較獨立,文化也大相徑庭。雖然源頭都是周朝的金文大篆,但根據不同的地域文化,已經露出了漸行漸遠的端倪。
齊字和燕字,中原人尚能辯識,但楚國帛書上龍飛鳳舞的鳥蟲體,他們就隻能瞪大眼睛,無能為力了。
不過在陳平眼裡,秦字卻是很特殊,或許是因為秦國繼承了宗周故地,吸收了大量周人文化。或許是秦人保守古闆,數百年來,竟墨守周室正統文字的字形,僅在書寫風格上漸趨規整勻稱,向小篆過渡。
所以看懂秦字,倒不是很難。
黑夫有時候也會來視察一下他的工作,詢問陳平進展如何,當聽陳平說,他隻花了兩三天,就把與魏字不同的秦字學得七七八八,不由面露驚異。
“為何竟神速若此?”
陳平拱手道:“遊徼也不必奇怪,這秦字與魏字,其實差距并不大,一百個字中,大概有一半筆畫基本相同,隻是書寫字形有區别。又有四分之一的筆畫不同,但形制相似,仔細分辨便能知之。看上去完全不同者,僅有四分之一是大相徑庭的異體字,需要重學。”
“原來如此。”
黑夫颔首,卻聽陳平又感慨道:“諸侯力政不統于往,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經過這幾日,我方知曉,錢币、言語、文字、度量,竟能給兩國人士往來交遊貿易,平白構築如此大的溝壑阻礙。”
“放心罷,以鄰為壑的時代,就要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