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2頁)

  一場全面戰争,随時可能爆發。

  他隐隐覺得,讓來自各地的戍卒原地駐紮,恐怕是秦國上層,有人想借此事為契機,對楚國發動一場戰争,屆時主攻的方向,便是從魏地往淮北打。

  黑夫前世雖然本業不是搞曆史的,但也知道,秦國滅楚,前後打了兩次。一次以二十萬軍隊伐楚,慘遭失敗,損兵折将。第二次吸取教訓後,便舉國動員,派六十萬大軍伐楚,最終成功滅掉了楚國。

  現如今是秦王政二十二年,距離第一次伐楚,恐怕已近在咫尺了,黑夫先前想到的“那件事”,便是秦楚開戰,至于細節,他就一概不知了。

  “我不會真的撞上第一次伐楚了吧!”若真是如此,黑夫真的要欲哭無淚了。

  曆史上,黑夫本人死于第二次攻楚,這是他力求避免的事情,一直努力攀升爵位、官職,就是為了屆時能率領足夠多的兵卒,不必沖鋒陷陣,得以免死。

  豈料,仿佛是命運般,他如今卻要被卷入第一次伐楚之戰!勝仗都有傷亡,敗仗更是死傷無數,如此一想,黑夫就脊背發涼。

  當然,這都是他的猜測,最終結果,還是要等鹹陽那邊,秦王政對于戰、和的抉擇!

  聽了黑夫的分析後,利鹹也被吓了一跳,但身為基層的秦吏,若事情真發展到那地步,他也隻能奉命行事,重新拿起兵器甲胄,再度走上戰場……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士兵們隻能在收拾戈矛時,暗暗抱怨幾句。

  利鹹不像東門豹,對回家那麼渴望,他甚至覺得,可以再撈一級爵位再回不遲。也不像黑夫,他不知道這場戰争的結果,故而還有些興奮地揣測道:“若真要伐楚,會不會以王老将軍為帥?”

  王翦的名聲,在攻滅燕、趙後,在秦國幾乎人盡知曉,大家都說,跟着王老将軍打仗,雖然不一定個個有戰功,但大多數人都能活下來,因為王老将軍打仗穩如泰山……

  從高級軍官到基層士兵,都打心裡覺得,倘若有一天秦王要滅楚,王翦,當是毫無疑問的主帥人選。

  “希望如此吧。”

  黑夫模棱兩可地應了,心裡卻道:“若秦王真的決定今年内對楚用兵,主帥,恐怕不是王翦。”

  “而是李信!”

第0162章

李信

  從鹹陽宮偏殿中走出時,李信面上依然鎮定,他接過殿門衛士遞來的劍,将它穩穩挂回腰間,又朝他們點了點頭,在持戟郎衛們豔羨而崇拜的目光中,緩緩走下高台。

  可實際上,李信心中早已激蕩不已,恨不能直接一個跟頭翻下台階,開懷大笑了!

  李信才二十九歲,身材高達八尺,俊朗的臉上棱角分明,雙眉如同利劍一般直刺發際,昭顯了他勇銳果敢的性格。

  這是一位年輕秦國将軍該有的個性,李信是土生土長的關中人,他生于黃土累累的槐裡北莽塬上,喝着渭河水長大,從小便與弓馬為伴。十七歲時,他成了一位走能逐奔馬,及而馳戰車的武騎士,力能束縛旌旗、拉滿二石弓,馳騎彀射,可射前後左右皆娴熟運用,是槐裡出了名的尚武青年。

  靠着祖、父皆是郡守高官的優勢,以及這份本領,年輕的李信便被選入鹹陽,為秦王郎衛。

  郎衛皆是秦國将吏之後,或由關中良家子弟充當,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内充秦王侍衛,外則從軍作戰。

  與李信同時擔任郎衛的,還有蒙武的長子蒙恬,李斯之子李由等。他們平日的任務,就是頂盔貫甲、手執長铍,分别站立在鹹陽宮的各個角落,一站就是半日。這讓習慣了吹着渭原大風,縱馬馳騁的李信極不自在,覺得自己不過是這宮中的擺設品。

  但是錐子,總會脫穎而出,那一年,隴西、上郡送來駿馬,秦王命令衆郎衛各自挑選,在校場上當場馴馬,李信挑了一匹最烈最野的馬,人馬一陣博弈後,成功将其馴服。

  他那一天的表現,給秦王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就是從這一天起,李信開始官運亨通。先是從一個守殿衛士,被秦王調到身邊,成為親信侍從人員。有了秦王的賞識,而後兩年的時間中,他又從一個普通的郎衛,升到像他的年齡很少有過的郎官。

  那時候的秦王同樣年輕,剛剛族滅了把持朝政多年的嫪毐,罷免了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這個國家,目光則掃向了山東六國……

  秦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他需要那些經驗老到的宿将,也需要一大批與他一樣勇于進取,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信從近衛郎官,被調入軍中。

  秦國的軍隊,是一個講究資曆和年齡的地方,那些鬓角斑白的宿将老人們,在李信進入軍隊後,總喜歡倚老賣老,視他為“黃颔小兒”,在李信得到任命,率軍作戰時,站出來質疑,因為他的年齡,質疑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