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3頁)

  秦國的軍隊,是一個講究資曆和年齡的地方,那些鬓角斑白的宿将老人們,在李信進入軍隊後,總喜歡倚老賣老,視他為“黃颔小兒”,在李信得到任命,率軍作戰時,站出來質疑,因為他的年齡,質疑他的能力。

  李信努力适應了軍中的環境,除了蓄須,讓自己看上去更為沉穩成熟外,他還用一場場漂亮仗,成功讓那些半截身子入土,保守而木讷的老将軍們閉了嘴。

  很快,他便從率長升到了都尉,甚至在滅趙之戰裡,被任命為裨将!

  當是時,王翦将數十萬之衆距漳、邺,而李信率數萬精兵出太原、雲中。

  這是李信第一次統領過萬的軍隊,他的表現依然出衆,出太原定中山,又配合王翦橫掃了巨鹿、河間,但也出了一個大纰漏——他未能堵住趙國公子嘉,使其帶着趙國宗室數百,逃到了代郡、上谷,自稱代王,苟延殘喘。

  秦王不認為這是李信的過錯,李信卻暗地裡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完美。

  但兩年後的滅燕之戰裡,同樣作為裨将的李信沒有再重蹈覆轍,他親率車騎數千,追擊逃出燕都的燕王喜和太子丹,在衍水大敗燕國殘軍,逼得燕王喜不得不殺太子丹,向秦求和……

  那是李信的成名之戰,一時間,他成了秦國年輕人崇拜的對象。當李信函燕太子丹之首回到鹹陽時,數萬民衆列隊歡呼,男孩們個個興高采烈地走在隊伍旁邊,高昂着頭,敬仰地看着他們年輕的英雄。

  據說在那之後,整個關中的少年,在騎着竹馬玩耍時,不再自稱“王老将軍麾下”,開始改稱“李将軍麾下”了……

  人們總是喜歡年輕将軍勇于進取,終獲成功的傳奇經曆,卻在習慣後,容易忘記沉穩如山的宿将之功。在秦王的有意宣揚下,年輕小将李信的風頭,隐隐有蓋過王翦父子的架勢。

  秦王也不吝顯示他對李信信重,李信依然記得,去年大軍從燕地返師後,秦王為諸将士慶功,最後卻獨獨留下了李信,問了他一個問題。

  “李将軍以為,齊楚何先?”

  當時魏國尚存,但在秦王眼中,大梁已注定要成為廢墟,魏地已變為秦國治下的郡縣,根本不放在眼裡。

  李信面對這個猝不及防的問題,略一思索後答道:“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于易……”

  他主張先對齊國動手,這樣,李信就能帶着他較為熟悉的車騎,效仿樂毅舊事,從濟西濟北長驅直入,一舉滅齊!

  那時候的他,還沒敢把楚國當做自己的盤中餐,因為秦軍内部都認為,滅楚,恐怕非得王老将軍出馬才行。

  李信雖自信,卻沒狂妄到覺得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秦王對李信的建言,不置可否。

  那之後一年時間,李信便進入了休憩狀态,連滅魏之戰也沒混上,秦王反倒派了王翦之子王贲,還笑着說:“區區小魏,譬如秦之附庸,何須寡人最器重的兩位将軍為帥?太阿之劍不出則已,出必滅萬乘大邦!”

  秦王說這句話時,李信和王翦對視了一眼,但很快,他們的目光就挪開了。

  李信不知道聽到秦王此言時王翦在想什麼,他隻知道,自己心中升起了一股豪氣,這是秦王第一次将他與王翦并列,這也是他第一次,有種期望,期望為大王攻城滅國的不是王氏父子,而是自己……

  五月份,大梁城破,魏國滅亡,按照以往的慣例,秦國會休兵息民。但李信在鹹陽城内無所事事的狀态沒有持續太久,上個月,突然有消息傳來:荊王背約,不願交出江南青陽以西三邑,并指使屈氏殺秦使者!

  得知這個消息後,秦王沒有暴跳如雷,隻是笑了笑,說楚王的膽子怎麼突然變大了,然後平靜地問一旁侍候的禦史大夫王绾,當年楚莊王問使者被宋國所殺,是何反應?

  王绾娴熟典章,立刻作答:“楚莊王對使者申舟曰,宋殺汝,我伐之。宋國果然殺其使者,楚莊王聞之,未穿履,未佩劍,便投袂而起,随從趕上去,直到前殿才送上鞋履,追到宮門外才送上佩劍,追到楚都的蒲胥街市,才讓楚王乘上人戎車。于是楚莊王圍宋三年,使宋易子而食,折骨為炊,最後終向楚投降。”

  “荊王背約,擊我南郡,青陽以西三邑是小,秦之國威為大,大國之願不可違,若不懲戒,天下必輕秦!寡人豈能不如楚莊王?”

  秦王政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想要得到的東西,一定要得到,不論是各國人才,諸如韓非、尉缭,還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天子之位。

  若是有怨憤,他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報償。趙國貴人曾在秦王政年幼時欺辱其母子,秦軍破邯鄲後,秦王竟親赴邯鄲,凡是曾與自己母家有怨的趙國豪貴,無一例外,皆坑殺之!燕太子丹使荊轲行刺,讓秦王驚出了一身冷汗,立刻下令伐燕,用燕都的廢墟和燕太子丹的人頭,告訴世人,一切敢反抗秦王的人,便是這個下場!

  如今楚國竟敢背約,違逆秦王的意願,這是自取滅亡!

  于是秦王召來王翦、李信,當面問了他們一個問題:

  “吾欲攻取荊,于将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王翦沉吟良久後,報出了他心中滅楚需要的數字:“非六十萬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