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8頁)

  早先還被簇擁為英雄的上百名巴人武士,就這樣被推攮了出來,他們将被押赴夷道,斬于夷水之畔!以告慰中伏而死的百餘秦吏、秦人!

  ……

  夏曆五月初時,梅雨季節到來,随着大雨橫掃大江兩岸,楚國和秦國在南郡的較量暫時告一段落,在這種天氣裡及交戰,不等敵軍殺來,己方就得先被大雨擊得七零八落。

  巴人諸部也相繼散去,而李由在潺陵留下三千兵卒守備,又派了一千人去留守夷道後,其餘人等,都陸續北返。

  他們或從潺陵邊上的油江口上船,或步行到北面三十裡外的江津口渡江,用的依然是笨辦法,用南郡水師的樓船、艨艟慢慢運載到對岸。

  船少人多,衆人少不得要在渡口處等待許久,黑夫瞧着這麻煩的運載方式,便向李由提出了一個建議。

  “郡尉,江陵和潺陵雖然距離不遠,但因為有大江阻隔,每逢楚人來犯,都要征集大小船隻,花上數日時間才能将大軍運送過來,往往已失先機。”

  “我去年在魏地時,常聽說諸國大軍在大河上造浮橋讓兵卒快速渡河,不知是否試過,在江上架設浮橋?”

  北方浮橋并不少見,據說早在周朝時,周文王為了迎接來自中原的新婦,就在渭水上搭建了浮橋,如今秦國定都鹹陽,渭水之上,更有一座永久性的浮橋,連接渭北鹹陽和渭南地區那一系列新宮殿。

  而在大河之上,也有不少浮橋,比如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便初作“河橋”于蒲津,後來還變成了永久性的蒲津橋,黃河鐵牛的故事,想必很多人不陌生。

  所以黑夫就在想,若是長江上也能有一座“江橋”,秦軍對大江南岸的軍事控制,豈不是加強了許多麼?

  聽了這個建言後,一旁有個尉史噗呲一聲笑了出來,李由和黑夫看了過去,問他為何發笑。

  這尉史連忙下拜道:“下吏隻是以為,江陵附近的水面寬闊,少了上千條舟船,恐怕難以連成浮橋,更何況,古往今來,南人善舟船。所以過去楚國與吳、越在長江、淮河征戰,官員辎重船載,一般的兵卒直接脫了甲胄泅水而渡,卻很少聽說造浮橋的……”

  “目光短淺。”

  李由卻斥了尉史一頓:“往後若是大王已破淮北、淮南,要繼續派将軍進取江東、江南之地,十數萬人渡江,用船隻運載得運半個多月,還是浮橋更方便些……”

  李由将黑夫的這份建言記在心裡,覺得以後可能用得上,而後,他們也登上了大船,随着槳葉劃動,緩緩朝江陵駛去……

  期間,還收到了一封郡守發來的郵傳。

  黑夫知道,在夷道和潺陵出事後,葉郡守的行縣計劃就泡湯了,李由出征馳援,他就必須坐鎮江陵穩住局面,不知此時發信來,又是出了何事?

  李由當着衆人的面拆開了這信牍之後,卻不由大笑了起來,對黑夫等人道:

  “郡守來信說,此番我軍挫敗了楚人攻勢,又平定了夷道之叛,當為将士請功拜爵,并要帶着官吏和全城百姓,在碼頭迎接吾等凱旋歸來!”

第0237章

五月五

  “郡尉、左兵曹史,再過一刻,吾等便能抵達渚宮!”

  五月初五這天,李由和黑夫坐于船艙中時,在船頭眺望的兵卒前來禀報。

  黑夫知道,江陵城在沿江一線有許多個民用碼頭,但惟獨最大的碼頭專屬于官方,位于城東南,叫做“渚宮”,這裡原本是楚成王時修築的水邊行宮,專供楚王的舟船停靠。

  據說,當年這裡曾停泊楚王喜歡乘坐的龍舟,屈原在楚辭裡說的“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骖螭”,便是龍舟的寫照。而楚國的貴族則乘坐“青羽之舟”,乃是一種鳳舟,也就是在船上懸豎着長尾青旗,可讓封君乘坐。逐波泛舟于大江、雲夢之上,是楚國王公貴族的一項消遣方式。

  可現如今,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華麗舟船都已經不翼而飛,隻剩下不斷停靠駛離的船舶,或運貨物,或載兵卒。

  李由和黑夫已也來到了甲闆上,吹着江風,眼看碼頭将至,李由開始指點着在江上見到的各類舟船,詢問黑夫名字。

  黑夫一一回答了他:“在南郡江漢之地,凡是船大者謂之舸,小船謂之艖,長而薄者謂之艜,短而深者謂之塄,小而深者謂之輿……”

  “在關中,不管什麼模樣船都隻叫做船。”

  李由算是長見識了,他雖是楚地人,但上蔡已屬中原,後來又去了關中,哪裡見過這麼複雜的船隻分類,這也說明南郡人真的是靠水吃水,與舟船相依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