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這麼說,是有道理的。
他沒有管近處依然難分勝負秦、楚主力部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南線戰場。
大敵當前,交戰之時,最忌兵卒左顧右盼,更忌兵卒向後看。然而,正在與秦軍兩萬人鏖戰的楚軍屈氏之兵,卻因黑夫鼓搗出來的虛張聲勢,産生了動搖和混亂。
一萬人力敵兩萬,已十分吃力,随時可能敗退了,如今身後又多了“五千”敵援,真像是一把劍頂在了背心上!
一時間,瞻前顧後的屈氏之兵一萬人,開始出現潰敗之勢!
勝負的天平,在久久僵持一段時間後,飛速朝王翦這邊跌落下來!
……
而與此同時,黑夫這邊,共敖又來請戰了,還老不開心地抱怨道:
“我來的路上一直以為,率長會像上次在鲖陽那樣,說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帶吾等毅然出擊,擒殺項燕,做個英雄呢!”
這個青年既不喜歡秦國律令,也不喜歡楚國貴族,甚至對立功也興趣寥寥,但卻有很深的英雄主義情節。
他是一起同生共死過的人,也沒有一般秦人不敢越矩的古闆,黑夫也不必隐藏自己的想法,便笑道:
“阿敖,在我看來,此次伐楚與上次不同。上一次,李信将軍欲為滅國英雄,結果落得慘淡收場,吾等也被迫在鲖陽苦戰,你以為我出城詐降,激勵士卒便是英雄?我哪是想做什麼英雄,我是被逼無奈,當時為了圖存,為了回家,非英雄之行不能激勵士卒也……”
共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黑夫又道:“但此番伐楚,從王老将軍為将,要了六十萬人手時起,這場大戰,便勝了三分之一。到吾等高築壁壘,以國力人數逼壓楚國,不與楚軍争一時之氣開始,此戰又已勝了一半。”
“而此時此刻,當我們的旗幟插滿山崗,此戰,已近全勝!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所以秦軍就沒有,也不需要英雄。”
“率長的意思是,吾等光是在這站着,便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共敖一臉不信。
“不信你看!”
仿佛是預言般,黑夫指着南線距離他們最近的楚軍,那原本還奮力抵擋兩倍于己秦軍的楚人,不知從何時起,已經開始崩潰離散!甚至連正面進攻秦中軍的數萬楚人,此刻也在不斷後退。
共敖目瞪口呆,他看得出來,這些楚兵并不弱,方才他們不是還打的有聲有色麼?
“腹背受敵,士氣潰矣,故吾等隻站在此處,便以一千五百人的數量,做到了五千人的功效!”黑夫說道。
二人說話間,南線秦軍沖破了那支楚軍的陣列,一部剿殺逃跑者頑抗者,另一部則奮力往項燕的本部帥旗殺去!
“不過這場戰争,亦是有英雄的,看那!”
黑夫又指向了項燕的赤旗,共敖也赫然發現,穩穩在原地保持了許久的項燕帥旗,它在緩緩向前移動!
北線劣勢,車兵乏力,中陣主力卻久久無功,這時候,敵軍援兵抵達,南線突然崩潰,這場仗勝負已分,但就在此時,項燕也做出了一個選擇。
他沒有倉皇撤離,沒有呆立不知所措,甚至沒有出于本能,去迎擊朝他殺來的南線秦軍……
而是旌旗前指,指向了對面的王翦本部!
“英雄,有時候也屬于敗者。”
旌旗飄飄,草木皆兵的山岡山,黑夫長籲一口氣,不得不佩服項燕做出的最後抉擇。
這位敗局已定的上柱國,帶着僅剩的一萬雜牌軍預備隊,毅然朝中央與秦軍對抗許久,但已現頹态,即将潰退的三萬主力開了過去!
他要加入他們,讓自己的熊熊燃燒帥旗,激起最後一道進攻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