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5頁)

  說罷,張良便單方面中斷了與二人的合作,不知所蹤,陳馀一邊罵張良膽小,卻也有些擔心叔孫通那邊。

  當張耳安排手下見叔孫通大搖大擺地跟着秦王車駕出入陳縣行宮,頭戴博士之冠,還與一個秦吏作揖而别時,陳馀隻以為這厮已經叛變革命了,所以才潛伏在他住處,有了眼下這一幕……

  陳馀将短劍逼近叔孫通的脖頸:“汝夫子甯可身陷囹圄也不願應秦王之召,你倒好,才一天,便穿上了秦王的博士之服,招搖過市,真是個欺師之人!你是不是也将吾等供了出來,跟秦王換富貴了!我的懸賞,可值五百兩黃金!”

  “我若如此,秦吏兵卒早已随我破門而入了。”

  叔孫通解釋道:“秦王祭祀時,廟宇内外,圍了中車府衛、郎衛千人,又有一千人守住街道。我進去時,經曆了三次搜身,其中兩次幾乎将我全部扒光。”

  “而之後秦王前往行宮,前後左右也有千餘人護送,各有郎衛和秦卒在每條秦王經過的街巷提前搜索,尤其是臨街的樓閣,更是統統清空……”

  “守備如此森嚴,陳君,汝等要做的事,絕無機會。”

  雖然陳馀沒有直說,但叔孫通豈能猜不出他們到底想幹嘛?

  于是便将陳馀的劍輕輕推開,歎息道:“秦王防守嚴密,無隙可乘,陳君,要我說,此次的事,還是算了罷。此時去行刺,不過是飛蛾撲火,不如留着有用之身,以待時變。”

  陳馀一陣默然,但又揪着他斥道:“你已投秦,當然會如此說!”

  叔孫通卻嚴肅了起來:“我叔孫通雖被人罵善面谀,無廉恥,為人不忠。但卻單單守着儒生的五常,那便是仁、義、禮、智、信。我以為,在這動蕩的季世,這五樣東西,是比所謂忠君愛國更重要,是故,我既然答應了陳君,就絕不會做反悔出賣之事!”

  陳馀聽罷默然,他之所以信任叔孫通,請他幫自己探查秦王守備虛實,不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麼?

  叔孫通再接再厲:“再者,我今日讨了秦王歡心,被秦王征為博士,我若不應,頭顱此刻已懸于城樓了……”

  “不過也正因如此,我便能去鹹陽,做待诏博士,為陳君等做内應。秦王好大喜功,如今已奪取泰山,說不定日後會有封禅之舉,定會召諸博士随行,屆時我也在其間,或能為汝等通風報信,助張俠和陳君成事……”

  說到這裡,陳馀已經沒了殺心,他連忙将叔孫通拉起來,作揖道歉道:“陳馀愚鈍,差點誤會了先生!”

  他不知道的是,叔孫通是不會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秦王那邊要逢迎讨好,反秦義士這邊,也不會撕破臉皮,将路封死……

  叔孫通拉了拉自己的衣襟,笑道:“無妨,再說了,今日之行,雖然發現刺秦之事無機可乘,但我也不算一無所獲……”

  “我記得陳君在魏亡後,去投我夫子,說在魏國時,張大俠的夫人,是被一個秦吏所害,他還用奸計害死了魏武卒周市,及數百義士,那秦吏叫什麼來着?”

  “他叫黑夫!”

  陳馀咬着牙,那是他此生最大的恥辱,自從那件事後,就總覺得虧欠兄長張耳,也對不起周市和死難的遊俠、魏士們。

  “然也!”

  叔孫通一拊掌,笑道:“我今日去見秦王,正好遇上了那黑夫!他也在陳縣!”

  ……

  PS: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史記·留侯世家》

  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馀五百金。張耳、陳馀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個人以為,這裡的千金五百金應該是兩,不是镒,秦王賜夏無且也才兩百镒,這兩人當時還不值這麼高價錢。

第0291章

欲刺

  在陳縣,秦卒被要求不得單獨行動,毫無疑問,是為了安全。

  這座城市雖然是陳國故地,但早在春秋時就被楚化了,頃襄王東遷後,這裡還充當了三十多年的都城,被深深烙入了楚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