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4頁)

  于是乎,之後一年時間裡,陳縣就成了反秦勢力的大本營,韓人、趙人、魏人,甚至是燕人,都彙集到這裡,張耳陳馀也不例外。

  但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被他們唱衰成夫差、智伯的秦王,短短一年時間,就組織了六十萬人再度撲來,且由戰功赫赫的王翦統帥,沒有給楚國半點機會……

  當項燕敗退時,陳縣也被秦軍攻占,城内的各國人士倉皇出逃,陳馀也欲走,張耳卻勸他留下來。

  張耳道:“項燕已敗,楚國必亡,沛、泗、魯、薛皆為秦地,齊國閉關不納吾等,代地遼東遙遠,你我還有何處可去?”

  陳馀急了:“兄長此言雖有道理,但也不能留在此地,陳乃淮北重鎮,秦軍必以大軍駐守,太過危險。”

  張耳不愧是做過縣俠的人,雖然享受多年富貴身體有些發福,志氣有些消磨。但自從遭到秦軍攻擊,失去地盤,失去賓客,妻死子虜後,他卻又回到了刀口上舔血的日子,變得越發大膽精明起來。

  對陳馀的擔憂,張耳微微一笑,将案幾上小盞裡點燃的膏油燈移到陳馀面前,讓他看。

  “看什麼?”陳馀不明白。

  張耳道:“此燈點燃,照亮屋室數丈之地。”

  他又一指燈具處:“但,且看燈下尺寸之間!”

  陳馀一瞧,的确,雖然火苗在燈芯上晃動,照亮了他們,但由于被燈具自身遮擋,在燈下,卻産生了一小圈陰暗區域……

  “明燈之下,亦有暗處。何況秦人新得陳地,無法将秦國那一套立刻搬過來,與其在荒野裡流亡,不如留在此處。不僅更為安全,且我人脈熟識,有不少受我恩惠的人能為吾等所用。一旦時局有變,陳縣通衢之地,也方便行事!”

  于是,張耳陳馀便在陳縣隐藏了下來,栖身裡闾市井之間。果然如他們所料,城内數萬人口,加上戰争逃亡進來的人,加起來近十萬之衆,秦人根本無從查驗,隻能讓各裡闾把在住人口的籍貫、姓名報上來,給他們分發新的驗、傳。

  張耳陳馀來到陳縣很長時間了,一口本地方言講的十分流利,便冒充是附近陽夏縣人,逃亡至此,就這麼拿到了秦國駐軍分發的“良民證”。

  張耳剃了自己的颔下長須,裝成兄長,做販夫的勾當,陳馀則蓄起胡子,裝作弟弟,以儒生身份為遮掩。

  當時的二人,還帶着一絲項燕再創奇迹的期望,然而事與願違,上個月,消息傳來,項燕戰死,壽春淪陷,楚王也被俘……

  二人不知道昌平君繼了王位,隻以為楚國已徹底亡了。

  但這時候,卻又有一個機會擺到了他們面前:秦王來陳縣了!

  張耳陳馀一開始也沒什麼想法,但一個同樣躲在陳縣的韓國人卻找到了他們,提出了一個建議:

  “秦南面而并五國,雖是其六世之勝,積勢久矣,但仍離不開秦王政頗有雄略,欲并盡天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遣謀士良将如揮手臂,發數十萬大軍如赴圍獵。故七年之内,已滅五國,此千古未有之事也,政亦百世未有之君也。”

  “故欲阻秦兼并,欲使五國光複,已非兩軍交鋒之事,當效燕太子丹,以刺客殺秦王,我聞秦王長子亦未成年,若秦王死,則主少國疑,兼并之事可稍緩。”

  那韓客言罷,對着張耳、陳馀長拜及地:“良之所以離開新鄭,遣散僮仆三百,弟死不葬,何也?毀家纾難,願求猛士刺秦王!非但想為韓國報仇,亦是想為各國人士的複國赢回一點希望!願張俠、陳君能與我共謀大事!”

  ……

  回想到這裡,陳馀隻感覺脊背發涼,那位韓人張良行事頗為缜密,每一步都計劃得很妥當。

  三人分工合作:張良負責出錢;張耳負責利用自己的遊俠人脈,尋找孔武有力又有膽略,與秦有仇的壯士;陳馀則被安排着,打探清楚秦王的行蹤、守備情況,看能不能找到機會。

  他正苦于無從下手時,卻于昨日,在陳縣北門,遇到了匆匆入城的叔孫通……

  陳馀得知叔孫通要去見秦王,不由大喜,他當然不會讓這個魯儒去做刺殺之事,隻是請他幫忙打探秦王身邊的虛實。

  叔孫通當時也滿口答應,不過,就在陳馀得意洋洋地将此事告知張良、張耳後,張良卻立刻起身問他。

  “那叔孫通,陳君是如何認識的?”

  陳馀老老實實将他們相識的事說了出來,張良更是勃然色變:“俗諺道,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刺秦之事本是機密,陳君卻将事情告訴了一個相識不過月餘的人,事恐洩矣,恕良不能再奉陪,告辭了!”

  說罷,張良便單方面中斷了與二人的合作,不知所蹤,陳馀一邊罵張良膽小,卻也有些擔心叔孫通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