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1頁)

  ……

  一行人在廬邑歇了一夜,次日趙佗便與章邯告辭,來迎接章邯的,是一個叫“徐舒”的本地人,他如今是黑夫的幕僚,因功被九江郡封為大夫,見到章邯後,說黑夫南行巡視去了,讓自己來迎。

  “我知道。”

  章邯不以為忤,笑道:“他治下的這番陽縣,可是天下第一大縣了,其名為縣,人口也不多,但地域之廣,堪比中原一個郡。”

  徐舒道:“司空說的對,司馬也苦于番陽治理範圍太大,已向九江郡守進言,将其劃分為數縣了。”

  目前九江郡隻在江西設了番陽一個縣,九江郡騰不出手來,索性全扔給黑夫管。

  黑夫便建議将其細分:以彭蠡澤為界,在尋邑設九江縣,轄廬山、廬邑、敷淺原等湖泊西岸地區。再以大溪水為界,以南地區新設餘幹道,讓幹越吳氏維持自治。贛水中遊的廣闊地域,則設廬陵縣(今吉安)。上遊的上贛、厲門塞,設贛縣管轄。

  加上保留的番陽縣,江西就有五個縣治了。

  但黑夫仍不滿足,從遙遠的上贛回來後,他又向九江郡建言,應該在贛水下遊新建一座單純由秦人移民組成的城市,占江湖山川之利,能統領五縣,威震豫章。

  他的建言被九江郡守認可,于是就派了征楚後一直留在壽春擔任郡司空的章邯來協助番令黑夫,選擇城址,規劃新城,這才有了章邯的南行之旅……

  在徐舒引領下章邯随他過艾邑,渡修水,走了數日泥濘的湖邊道路,終于望見了碧綠流淌的贛水,溯流而上十裡後,便在東岸瞧見了一個營地。

  黑夫讓趙佗負責尋邑、彭澤之間的巡視,又将手下三千人分别鎮守番陽、上贛、廬陵和各小邑,所以身邊隻有千餘兵卒,規模不大,卻井然有序,要知道,他們剛剛頂着炎熱的氣候深入南方千裡,才休整了一個月,就不再有狼狽頹唐的模樣,着實不易。

  “黑夫真是善于帶兵啊。”

  章邯不由感慨,他雖然管土木工程,但對用兵帶兵也很感興趣,伐楚之戰裡,沒少從王翦、蒙武處偷師。

  他覺得,黑夫身上,也有自己能夠學習的閃光點。比如淡鹽水、綁腿這些小細節的利用,再比如對家鄉兵卒愛如兄弟,士兵們也視他為父、兄,願意為其效死。

  黑夫聽聞章邯到了,便跑到水邊迎接,章邯的小舟才靠到東岸,已經蓄了唇上兩撇矢狀胡須的黑漢子便大笑着迎了過來,親切地給了章邯一個熊抱……

  “少榮,真是許久不見了!”

  章邯也笑道:“我被拘在壽春畫圖算商功,你卻在南方打下了千裡之地。我帶着人堕淮南各地關梁,你卻要在這大興土木營建新城,真是羨慕啊。”

  “什麼千裡之地,都是蠻荒叢林,眼下整個轄區裡,能編戶的齊民不過幾千戶,其餘都是揚越、幹越部落,以及潛逃在山林的楚人。”

  想到數月前在厲門塞見到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八字,黑夫不由感慨:“有些楚人真是倔強,楚國已亡一年,最後僭稱荊王的熊啟也死去半載,卻依然不願歸附,隻能将他們捕為隸臣,不過也好,為你我建城的人手便有了。”

  這次南征,黑夫抓捕了大量頑抗的楚人,加起來有千餘,多是番陽君、鄂君、彭澤君的黨羽,桀骜難馴,正好用來幹苦力。

  章邯不擔心人手,縱然黑夫這邊人不夠,也能從九江郡那邊送來,滅楚之後,淪為隸臣的楚人不知凡幾,王翦、蒙武剛剛征服的江東、會稽亦如此。

  他對黑夫為何選此處為新城城址更加感興趣。

  “不瞞少榮,早在二月份南征途徑此地時,我便看中了它!”

  黑夫讓季嬰将地圖獻上來,二人談起了正事:“首先,此地占贛水之利,水陸四通。”

  “在此修築碼頭,順水而下,一日可入彭蠡澤。而廬陵、上贛,也可從上遊來此,水上交通較陸路,便利了數倍!若是走陸路,不論是去浔陽還是番陽、餘幹,都距離适宜。”

  “其次,便是這裡的土地平闊,可以營建大城,開辟良田,移罪人百姓填之。不出十年,便是一處百裡沃野的膏腴之地。到時候,就不必九江郡千裡迢迢管轄了,此城可以作為新郡的郡府!”

  “新郡?”

  章邯心中一動,的确,他從壽春到此地,走了近一個月,更别說南方的上贛了。若非人口太少難以成郡,不然江南豫章之地,的确夠得上一個郡的規模。黑夫的思路的确可行,這樣南方有什麼變化,可以應付自如。

  黑夫指着尚未奠基的城池選址,想象道:“少榮,你我今日所築可能隻是一座小城,但待到兩三代人後,或許這片蠻荒之地,将成為同南郡、淮南一樣繁榮的都會。到那時,不再有秦人、楚人之分,揚越、幹越,蠻夷百濮也會湧到這座城學習夏言,沐浴華風。”

  “說得好,這才是真正的開拓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