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機構,也漸漸搬遷到這邊來了,比起略顯狹小的北宮,新建的章台宮更加威儀高大,遂取代鹹陽宮,成了秦國的政治中心,著名的“完璧歸趙”便是在此發生的。
秦王政也不喜北宮,偏愛此地,每年大多數時間,他都在這裡處理政務。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除了守衛鹹陽的衛尉,管着宗廟祭祀的奉常留在北宮外,其餘七卿官署,及丞相府、禦史府都集中到了章台宮附近,分列章台街兩側。
他現在後頭望去,能見到章台宮的牆高門偉,望之高聳雄壯,不亞于後世故宮。但黑瓦黃牆的色調,配上開闊清朗的天空,飛鳥栖身,明峻挺立,郁郁如與天連的冀阙,更多了幾分厚重,也更合黑夫審美。
但宮牆之外,章台街兩側,卻盡是一些低矮普通的建築,建築也稱不上新,雖然常有人出入,黑衣官吏麼腳步匆匆,卻輕手輕腳,幾乎不發出一點多餘的聲音。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普通富戶呢,然而從這些小裡巷進去,就能撞見守衛森嚴的兵衛,再一擡頭,你就會赫然發現,那匾額上寫着的,竟是丞相府、禦史府!
黑夫不由想起前世聽過的一個笑話:“藏在中南海胡同裡的中央機關,還沒有一個四五線小縣城縣政府氣派……”
所以在這裡,黑夫見到的,不是渭北鹹陽市肆的繁華熱鬧,而是帝國心髒在沉穩有序地跳動,都邑官府其百吏皆肅然!
他雖然才上任兩天,卻在上班途中有幸見到,雞鳴剛過時,上百石從各郡縣送來的文書簡牍被十餘輛馬車拉着,途徑章台街。先在丞相府、禦史府進行分揀,一部分分發諸官署,極重要的交給章台們值守吏,再呈送用過朝食的秦王政親自驗查。
見封泥完好,确未被奸人私拆偷閱,秦王才會令人敲掉泥封殼,送給他親自禦覽……
據說,秦王是個工作狂,他“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每天要批閱120斤奏疏!
秦王都如此勤政,秦律也提倡每日公務不得拖延過夜,所以章台街旁的各大官署,在沉靜的外表下,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好在黑夫這個議郎本就是事情不多的閑差,又有“查資料”的正當理由,也不算翹班,他過了一條巷子,卻沒有走入被一群博士儒生擠滿,叽喳不已的禦史府大門,而是繞到了其側後方,一座被水井包圍的院子外。
院門上,赫然寫着“禦史府藏室”幾個大篆。
這裡是禦史府的藏書之室,也就是秦國的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庫,四方文書,即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等,都集中在此。
黑夫出示自己議郎的銅印黑绶,以及準許出入的簡牍文書,又被要求留下這年頭人人會帶的打火燧石後,才在小吏引領下得以進入。
“議郎要看什麼書?”
黑夫這是第二次來,藏室小吏對這個到了藏室裡翻書,結果竟睡着的議郎有些印象。
“我今日先不尋書,我找人,柱下史可在?”黑夫笑道。
“藏室有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四位柱下史,不知議郎找誰?”
大秦的國家圖書館統屬于禦史府,但裡面又細分為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四處,明堂是秦國自己的史書典籍,金匮藏秦法律令,玉版藏戶口圖籍。
唯獨石室是新建的,收有掠奪來的六國史籍、藏書。
黑夫要找的,正是石室柱下史。
小吏引領他在邊緣回廊裡穿行,途徑廳室,便能聽到沙沙作響的聲音,是刀筆秦吏們在抄錄文書,還不時能遇見搬着一箱箱竹簡出入的吏員,這年頭讀書也是體力活,不比搬磚輕松。
黑夫心中不由閃過一個念頭:“若是輕便的紙張能被發明出來,也不必這麼累了,而且随着天下一統,郡縣事務繁重,落後的書寫載體,也開始難以适應秦精細到極緻的行政了……”
正思索間,石室到了。
秦國掠奪六國典籍,更多出于勝利者的心态,對六國典籍真正感興趣的人不多,所以來這裡閱書的人寥寥,門扉微敞,左右無人。
“柱下史?柱下史?”
藏室小吏來到門内輕聲呼喚,半晌不見人作答。
他隻好加大了音量,這時候,裡面總算響起了一個不耐煩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