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舉措,對項氏等地方豪長打擊不小,不同于松散的六國律法,秦律嚴苛,項氏少不得要收斂許多,私兵是不能養了,土地、隸臣、徒附數量也會被限制。
而鑄币本就是項氏重要财源,一旦錢同币、币同形,不允許私人鑄造,每年就少了一大筆收入。度同尺、權同衡,也意味着他們再沒法用私家器量玩“大釜借出,小釜收回”的恩惠把戲了。
他們是驕傲的貴族,每家都有數百年曆史,藏中有典籍傳家,一旦書同秦篆,六國文字便隻能偷偷教子弟。
這些制度将給項氏及山東豪貴帶來諸多不便,項梁也隻能感慨,若是秦在燕、齊、楚封邦建國就好了。
他聽說秦始皇諸子皆年幼,年輕的諸侯王肯定會依賴地方勢力,因其俗而治之。而不像鹹陽任命的秦吏一般,隻對皇帝負責,沖地方豪長喊打喊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并視秦法為鐵律,強行矯正六國百姓風俗習慣……
但這都是敢怒不敢言的事,隻能硬着頭皮接受。過去兩年裡,項梁已經學會閱讀秦篆字,他知道,在絕對的權勢下,卿族若不做出改變,就隻有滅亡一條路!
隗夫人寬慰他道:“這些國策,乃丞相府、禦史府、少府共同監制,但實施期限不同,律令已在郡縣推行,度量衡、軌距要在今年内(秦始皇二十七年)全部替換,書同文則可以稍緩。”
她說起了這件趣事:“上月黑夫制出樹皮紙後,陛下大喜,在關中廣建造紙工坊,造紙發往山東,要諸郡縣在書同文的同時,也要試用麻紙、皮紙,與簡牍并行。但帛書卻不得再用,違者罰帛一匹!”
項梁可以想見,楚人将會抱怨不止,因為楚貴族最愛用帛來書寫繪畫,或作為裝飾,或帶入墓中,已經成了一個傳統,他家就有不少帛書所寫的《縱橫家書》《老子》《唐虞之道》,驟然廢止,恐怕楚人不會樂意。
好在,在這件事上,考慮到六國士人沒辦法一朝一夕學會秦字,黑夫向皇帝提出了一個建議。
“六國文字異形久矣,驟然廢之,恐有不便。不如以五年為期,使六國文字及帛書漸次沙汰!以秦篆隸書及紙代之!”
他還說:“秦自有制度,郡縣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借資考績,稱為上計。而陛下高瞻遠矚,興麻紙,書同文,為天下劃長久利。這五年沙汰之政,不妨稱之為五年計劃!”
可惜,秦始皇為政急促,嫌五年太長,遂改為三年,于是就出台了“三年計劃”,三年内要制作三百萬張紙,徹底取代帛書,并逐漸淘汰竹簡!
能說動皇帝稍改國策,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右庶長黑夫俨然成了皇帝近來較為信重的新貴,關心朝局的人,紛紛拿當年最受寵的李信與他相提并論……
說到這,隗夫人已把一斤黃金能買到的消息統統告訴項梁了。
項梁便拉着項莊告辭前,隗夫人似又想起了一事,炫耀似地對項梁道:
“卻是忘了一事,右庶長黑夫,臘月将要成婚,做了這些請帖廣邀賓客,舅翁(隗狀)亦在受邀之列,但他年邁,便讓我與伯兄伯嫂前往……”
她很樂意去捧這位新貴的臭腳,但又舍不得多花錢,一對鳳眼不斷暗示項梁。
項梁了然,知趣地拱手道:“世人常以為,右庶長曾奪亡父之旗,項氏恨之,可實際上,吾等區區荊楚黔首,亡國之餘,豈敢有怨?今右庶将婚,梁身份卑微,不敢涉足筵席,還望夫人能代項氏賀之,以表恭順之意,禮物明日備齊,送至夫人府邸!”
……
秦始皇二十七年,正月初一(十月初一),砀郡陽武縣戶牖鄉,在鄉寺當臨時工,做鬥食小吏的陳平,亦在同僚豔羨的目光中,從郵人手中接過一封來自鹹陽,色彩紅豔的紙質請帖……
第0355章
宰之
庫上裡位于戶牖鄉邑之内,因靠近鄉中倉庫而得名,裡中有四五十戶人家,既有家财百萬的富戶,也有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的窮人。
但每年孟冬十月第一個甲日,不論貴庶,庫上裡兩百餘人都會齊聚于大槐樹下的裡社處。“社”是土地神,按時祭祀,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使農事有個好收成。
社祭一歲舉行四次,春、夏、秋的三次隻是例行公事,小祭而已,唯孟冬之月的社祭獨稱“大割”。每到這時,庫上裡百姓盡數出動,帶來新收的粟稻,向社神獻上上好粢食。還要由全裡各戶人家共同出資,大殺群牲割而獻功,或殺雞屠狗,或烹羊宰豬,擊鼓撞鐘投足而舞。
既然如此重要,主持社祭的人也不能馬虎,往往是裡正,或者是裡中德高望重的長老擔當。
但庫上裡今年推選的社宰,卻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士人……
陳平身高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不同于數年前的褐衣蔽裳,如今的他,穿着嶄新的帛服,發髻梳得整齊,用白色的帻巾包好,一闆一眼地做着既定的禮儀,說着祭祀頌詞。
“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禦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自稱學“黃老”的陳平念起詩句來也有模有樣,圍觀的裡民暗暗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