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7頁)

  公孫白鹿口音極正,他說道:“一個小圈裡關了太多牛羊,還會相互角抵而鬥,何況是五個好戰的部落?”

  “你有何解決之策?”黑夫問道。

  “有兩個法子。”公孫白鹿頓首。

  “說來聽聽。”

  公孫白鹿看了一眼不遠處與衆戎騎歡快舞蹈的義渠白狼,湊近黑夫,低聲道:“其一,是讓大原戎人,棄牧務農!”

  “哦?”黑夫詫異地看着公孫白鹿,此人的見識,不俗啊。

  他知道這不是談事情的地方,便借口如廁,讓公孫白鹿随自己離開了喧嚣的篝火,回到邑中,相對而坐,黑夫的言辭,也客氣了幾分。

  “還請公孫縣尉細談。”

  公孫白鹿道:“郡尉當知,家祖父的身份,是義渠君與宣太後之子,昭王仁厚,知太後不易,故滅亡義渠後,留了大父(祖父)、仲大父性命。”

  “大父恥于戎族身份,遂更改戶籍,自認為是夏子,穿夏服,說夏言,改氏公孫。”

  同樣是老媽跟野男人生了私生子,但秦昭王和秦始皇的應對的完全相反的。

  不過想想也是,宣太後是為國事而委身義渠君。靠了宣太後犧牲色相,籠絡住了義渠許多年,使得秦國能夠毫無後顧之憂,騰出手來增強國勢,并且在諸侯國間征戰不休,屢有斬獲,秦昭王是知道甚至默許此事的:“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後。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趙姬卻純粹是為了自己的情欲,還妄圖與嫪毐謀反,所以秦始皇下手時絲毫不手軟。

  公孫白鹿又道:“但我那仲大父則不然,他就是要做戎人,繼續以義渠為氏,辮發戎服,披發左衽,帶着族人遷徙畜牧,食肉飲酪。”

  一個莖結出了兩個果,也代表了北地郡的兩種生活方式。

  黑夫了然,所以積累三代之後,公孫氏已混到了公大夫的爵位,公孫白鹿甚至當上了鄰縣縣尉,靠了他家的“宗室遠親”身份,比一般戎人更得官府信任。

  “家祖父逝世前,告誡餘父、叔父等,以秦人之俗,掘墓葬之,勿要效義渠、羌戎之俗,燔而揚其灰。并說,要想在北地立足,必立功、得爵、多得授田,而遊牧必亡!”

  黑夫都有點驚訝那位公孫老爺爺的見識了,追問之下,公孫白鹿說出了緣由。

  “大父曾為牧師苑監,他發現,一戶人家以畜産為命,需百頃林地、草場,遇到雨雪災異,可能還要遷徙才能求活。而五口之家,治田百畝,便能得溫飽。”

  “汝大父所言不虛!”

  黑夫颔首,深表認同,這是一道簡單的經濟題,也是放在北地郡,乃至于“龍門—碣石”這條農牧分界線上,所有生民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養活同樣人口,畜牧需要的土地,比農耕,要大百倍!”

  ……

  PS:《隋書·地理志》:故楚地南郡、襄陽有牽鈎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将伐吳,以為教戰,流遷不改,習以相傳。鈎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雲:以此厭勝,用緻豐穰,其事亦傳于他郡。

  又《墨子·魯問》雲: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于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勢,亟敗楚人。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鈎強之備,退者鈎之,進者強之,量其鈎強之長,而制為之兵。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勢,亟敗越人。

第0389章

狡兔飛鳥

  解決了五部争地之事後,黑夫沒有急着回義渠城去,而是帶着百餘親衛,在大原各地巡視。

  “董志塬頭顯奇觀,茫茫平原遠接天”,後人用這句話誇贊大原,的确,跟周遭千餘裡内,溝壑縱橫的梁峁相比,大原就好似一塊平坦無垠的大平原,進入其深處後,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走在高塬上。

  每過一段距離,黑夫便下了馬車,讓随行的田吝夫、田佐吏等農官查驗水土。結果發現,大原有十三條溪流,均勻分布在方圓兩百裡内,森林覆蓋率還不錯,後世水土流失的情況幾乎沒有。而各地土質也土層深厚,質地松軟,十分适合耕種。

  當年,周人祖先要是打得過這裡的群戎,說不定就來此安家落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