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8頁)

  當年,周人祖先要是打得過這裡的群戎,說不定就來此安家落戶了。

  面容黝黑的老田官将手裡的泥土扔下,舔舔嘴唇道:“郡尉,隻要水夠,此地不僅能種粟,還能種麥。”

  另一位田啬夫也道:“大原地平,很容易犁田,若是人手充足,開出百萬畝新田不在話下……”

  得到專門搞農業的田官如此彙報後,黑夫更加确定,公孫白鹿提議的,讓大原轉牧為農,以養活更多人口,解決牧場争端,是可行的。

  後世還有句俗話:“八百裡秦川,不如董志塬邊”!要知道,以後很長時間裡,這也是被稱為“隴東糧倉”的豐饒之地啊。作為北地郡最适合搞農業的地方,即便以現在的農業技術,養活萬戶人家不在話下,如今卻住了萬餘戎人便嫌擠,這簡直是對資源的浪費。

  但黑夫的想法,與公孫白鹿又略有不同。

  “讓戎人棄牧轉農,就好比逼迫一匹戰馬卸下鞍鞯,套上農具去犁田。”

  儒生言,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戎狄與華夏,最明顯的區别不是血緣,而是生活方式,戎狄的生活習慣根深蒂固的,不是一道政令就能更改的。大原戎人雖是半農半牧,但就黑夫所見,無疑還是畜牧為主,他們按牲畜數量衡量各家貧富。田地随便燒片林子,遍地撒種,既不精耕細作,也不施肥澆地。

  強迫他們棄牧務農,肯定會遭到巨大的反抗,即便成功,黑夫也很懷疑戎人種出來的糧食,夠不夠他們自己吃。

  再說了,要是所有戎人都跑去種地,疏于騎射,北地騎兵可要損失一大批兵源呢。

  所有,黑夫的計劃,與公孫白鹿第二個想法,不謀而合!

  “郡尉,要我說,既然大原已容不下這麼多人和牲畜,五十年前的禁令也過時了,不如請朝廷放寬禁令,讓五部遷往他處放牧……否則,就算是郡尉令五部和解,過上幾年,五部一樣會混戰流血,那時候,事情恐怕就不是拔河便能解決了。”

  公孫白鹿在彭陽邑的提議,黑夫未知可否,他不知道,這位新來的郡尉,心中籌謀的計劃,比他更加激進!

  十月初一這天,回到郡城後,黑夫家都沒顧得回,就去到郡尉官署,讓留守的陳平來見,将自己的見聞告訴陳平,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三年内,我欲使大原戎人全部主動遷走,而徙關中、關東移民實之!”

  “主動遷走?”

  陳平微微吃驚。

  黑夫自有謀劃:“所居無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産牧為業。這本就是戎人的習俗,隻是昭王将大原當成了狗圈,将五部圈養在其中,若官府撤掉藩籬,五部仍會遷徙。”

  黑夫走的這半個月,陳平也沒閑着,他這郡尉長史新官上任後,便沒日沒夜地泡在官署,将黑夫扔給他的工作,諸如核對郡兵名單,籌備冬衣、糧秣等事做完,然後又馬不停蹄地接收各縣送上來的“上計”簡冊,一一歸類入檔,忙得連喝水的功夫都沒有。

  即便如此,他亦抽空翻閱了北地郡的諸戎簿冊,對大原之戎有些了解,此時聽黑夫之言,便問道:

  “下吏敢問郡尉,可遷往何處?要知道,北地戎人,可不止大原五部。泾水一線,有烏氏戎、朝那戎,泥水一線,又有郁郅戎、義渠戎等,各自占據牧場,北地看似廣袤,可真正平坦宜居的地方,可不多啊……”

  在他看來,大原之戎本就是北地的麻煩制造者,若安插到别處,恐怕會産生矛盾,擾亂北地秩序,不如困死一地。

  所以,在黑夫去處理大原之戎争端時,陳平還獻上了一個“以戎制戎”的毒計:可乘此機會,在五部之間制造争端,讓他們仇殺更甚,自相損耗,官府支持兩部進攻三部,或反過來,最後五部盡弱,而官府和移民得利。

  黑夫則不以為然:“獵犬混鬥,血性大發,也會咬傷主人。更何況,獵犬是用來打獵的,如今狡兔未死,飛鳥尚在,豈能急着弓藏狗烹?”

  他的眼光,亦不局限于北地境内,而投向了廣闊的遠方。

  “拿地圖來!”

  尉史們連忙将北地郡地圖挂了起來。

  黑夫與陳平踱步到地圖處,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過去數十年前間,每逢秦軍征募戎騎,戎人争相應募,究其緣由,除了戎人性格堅剛勇猛,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外,還因為征伐六國,他們可以得到賞金,奪得的财物也能歸其所有。”

  “天下一統,兩年來,戎騎無用武之地,又不敢滋擾編戶齊民,隻能相互傾軋,私鬥成風。”

  “若如今,境外之地,有新的獵物,可以讓他們去撕咬掠奪,甚至搶占其肥美草場呢?五部難道還會守着大原,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