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6頁)

  第二個概念,便是“齒”,也就是馬的年齡,是根據牙齒來判斷的,一般來說,4歲到10歲,是馬的黃金歲月,最适合騎乘、作戰、配種,馬到十歲,牙齒便磨平,開始進入中年,精力體魄開始下降了。

  所以,在未統一全國前,秦下達過這樣一道命令:“禁馬高六尺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

  前幾年,黑夫在楚國見到的當地馬匹,除了将領的拉車驷馬肩高于六尺外,不誇張的說,大多數楚馬,真是矮如騾驢。因為自從秦設立東郡,截斷六國後,楚國就隻能在本土養馬,或者從西南夷進口。

  良家子們從各縣買來的坐騎,多是肩高五尺八寸到六寸的劣等馬。而牧師苑所馴養的戰馬,好歹達到了“六尺”的及格線,且年齡普遍在十歲以下,若能得到一匹當坐騎,對滿心殺敵立功的良家子來說,真是平添一大助力!

  于是,三百良家子便捋起袖子,紮緊腰帶,躍躍欲試。

  讓這些年輕人去和剛交配完的戰馬折騰,黑夫則在本地縣尉公孫白鹿的引領下,巡視起整個牧師苑來。

  秦畢竟是牧馬起家,馬政方面做得很不錯,起碼比某個“對外戰争勝率百分之七十”的朝代強多了。牧師苑裡馴養的戰馬,都有骠悍的精神和充沛的元氣,長期在牧場上奔跑,使得他們帶有幾分殘存的野性。

  公孫白鹿給黑夫介紹,為保證戰馬的良好的奔跑速度和耐力,苑啬夫要對馬駒進行嚴格的訓練,同時也規定了飼料的使用标準。

  “律令有言,從牧師苑所募馱馬,需在五尺八寸以上,戰馬,則需六尺以上!”

  如被募集的戰馬不符合“戰馬”所具有的素質,要根據有關的法律懲罰管理馬匹的各級官員,還是老規矩,罰款!縣司馬罰二甲,令、丞也各二甲,半年工資就這樣沒了。哪怕符合了标準,在秦人最喜歡的“課”,也就是比賽中得了最後一名,一樣要罰款,對掌管軍馬的人要罰二甲,并革職永不續用!

  黑夫不由感慨,年度績效評估,真是從古就有,且專門考核國家公務員,想偷懶怠政?太難了!

  所以就黑夫所見,縣司馬幾乎是住在牧師苑的,而苑中的苑令、苑丞,也不顧身上沾着的馬糞,細心巡視每一個牧場。

  不過平心而論,即便秦朝的馬政十分細緻,即便秦地已是“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但在黑夫眼中,這些戰馬仍算不上良駒。

  牧師苑的戰馬,大多是體型較小的蒙古馬、河曲馬,或者兩者的雜交品種。肩高基本在六尺到七尺之間,每高一寸,就算優良一個等級。

  七尺的馬,中原罕有,所謂“千裡馬”便是用來形容它們的,秦穆公時的伯樂為了找這樣的馬,東北西跑,煞費苦心,還玩出了“千金市馬骨”的故事。

  八尺的馬,恐怕要到蔥嶺以西才能找到。

  “中國無良馬啊。”黑夫巡視一圈後,不由感慨。

  “以郡尉之見,如何才稱得上是好馬?”公孫白鹿對黑夫這個南方人對馬匹的高标準有些詫異,不由發問。

  黑夫道:“陛下有一匹肩高七尺五寸的駿馬,養在上林外苑,這已是最好的馬了,據說是數年前,烏氏商賈從匈奴、河西,花費了和這匹馬一樣重的絲帛才換來的……”

  公孫白鹿聽聞,眼前一亮。

  黑夫卻又道:“但此馬是閹割過的,無法繁衍,再過十年,它死去後,類似的駿馬,便再難尋覓了。”

  匈奴、月氏也是鬼精,雖然不斷向中原輸入牲畜,但優良馬種,卻決不允許外流,即便要賣,也先閹割過……

  這也是黑夫對河西、河套乃至遙遠西域眼饞的原因了,烏氏倮說的沒錯,匈奴、月氏的馬匹,的确比中原要好。而蔥嶺以西的大宛天馬,更是匹匹神駿如龍!若能引入,中原的戰馬品種,便能好好改良一番。

  就在黑夫于牧師苑長籲短歎之際,已被匈奴大當戶“請”到賀蘭山阙的陳平,卻目瞪口呆地看到,匈奴的冒頓王子,騎着一匹肩高八尺,渾身赤色的高大龍駿,從他們身邊飛馳而過,正要去迎接他的新娘……

第0398章

匈奴

  賀蘭山下的草原上,匈奴女人摁住山羊,持刃的漢子幹淨利落地舉刀割開它的氣管和動脈。山羊不斷掙紮,羊血噴濺在地上,在褐土中變成深紅色,抽搐了好一會後,終于一動不動,死透了。

  一群人忙着收拾死羊,隻見他們動作麻利地在羊皮上割開一個小洞,往裡吹氣,直到把羊吹得像河豚那麼鼓,看得陳平十分詫異。

  活這麼大,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收拾羊的法子,這時死羊的皮和肉已基本分離,剝皮就容易多了,殺羊的漢子三下五除二剝下整張羊皮,再内外翻轉過來,随後開始掏内髒,剁肉塊……

  匈奴人殺牛宰羊時,陳平就站在邊上,雙手放在袖中觀看。剛開始,匈奴人對這個臉上洋溢着奇怪笑容,四處好奇觀看的小白臉并不歡迎。

  但當陳平拿出一塊鹽,或者更難得一見的一小粒紅糖作為禮物時,匈奴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換上了熱情的笑臉,任由陳平東看西看,甚至會極力邀請他去穹廬裡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