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3頁)

  自小經曆了母親被冷落死去,母族的楚國外戚盡被打壓驅逐,舅父昌平君甚至背棄秦國,最終慘死這些事情,使扶蘇形成了容易悲天憫人的性格。

  此番他作為監軍,押送萬五千名民夫入北地,一路上,扶蘇可算是見到了真正的役夫之苦。聽着不同方言的抱怨,目觀其痛楚,扶蘇真正感受到了這場戰争帶給他們的煩惱。

  二月農忙大體結束後,民夫才從各郡召集,三月至關中集合,四月便要抵達邊地。盡管扶蘇忍不住向父皇進谏,說這實在太急,但在秦始皇眼中,隻有即将到來的大戰,隻有那等待開拓的廣袤疆土,對民夫的死活卻并不在意,隻當是必須的損耗。

  扶蘇卻暗自搖頭,他不認為,人命可以像箭矢、牲畜那樣,被簡單地當成消耗品。

  眼看民夫終日頂着太陽趕路,許多人水土不服、疾病纏身,還未到蕭關,就以每天數人的速度倒斃。扶蘇難免憂慮,等打完這場仗,光是民夫,恐有十之一二,永遠回不到東方吧?

  扶蘇感慨之後,一旁立刻有人應和道:“公子能理解詩中征人之意,真乃仁君子也。”

  卻是個寬袍大袖的中年人,腰間帶一柄劍,雖然熱得滿頭是汗,衣襟卻仍閉合得死死的。

  他叫淳于越,是公子扶蘇帶在身邊,以備咨詢的博士儒生。

  另一側亦有一人颔首道:“子墨子亦曾言,以其塗道之修遠,糧食辍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肌飽之不節,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此墨者之所以非攻也。”

  卻是黑夫多年前在陽城縣有過一面之緣的墨者唐铎,他三年前還幫黑夫改良過造紙術,如今也成了扶蘇的賓客。

  這時候,下方傳來一陣喧鬧,又有個民夫因勞累而暈倒在路上,這已是今天上路後第十個人了。

  但秦吏卻不欲停歇,勒令圍觀的衆人将其擡到道旁,潑點水,能弄醒就繼續走,若救不活,便讓他就此死去,随便刨個坑埋了吧!

  扶蘇看不下去了,他下了高塬,對蠻橫兇悍催促民夫行進的秦吏士卒下達了命令:

  “停下,将暈倒的人擡到陰涼處,讓本公子的醫者來看看!其餘役夫,就地休憩!”

  “公子三思!”

  校尉聞訊趕來後,勸道:“此乃禦中發征,詣于邊外,不得因疲憊而停止不走,若倒下一人便停歇,恐無法按時抵達……”

  “我記得這條律令。”

  公子扶蘇卻道:“乏弗行,當罰主事者二甲,請校尉讓刀筆吏記下,二十九年巳月初三日,扶蘇一意孤行,使民夫休憩,當罰二甲!”

  說着,便讓侍從去取錢來。

  刀筆吏很尴尬,記也不是,不記也不是,既然監軍公子都這麼說了,校尉也無可奈何,隻能道:

  “公子,陛下有令,五月便要開戰,在此之前,若不能及時押送民夫至邊塞,即便是公子,也難逃責罰,還望公子勿要讓下吏太為難!”

  扶蘇也肅然朝校尉作揖:“多謝校尉,扶蘇自有計較,定能在四月十日前抵達義渠城,五月抵邊,一天不差。”

  “下吏不敢。”

  看着公子眼中堅定的目光,校尉歎了口氣,去安排衆人停下喝水休息。

  長蛇停止了前進,當民夫們知道是公子開恩時,安排人給暈厥者治療後,不由贊聲四起,用不同地方的方言道:

  “公子賢明!”

  跟在扶蘇身邊的淳于越和唐铎見此情形,不由相視一笑,但随即又别過臉去。

  他們的學派,是鬥了數百年的死對頭,但奇異的是,儒者淳于越,秦墨唐铎,這二人竟不約而同地選擇追随扶蘇,同他一起來到邊疆……

  墨者看中的,是公子扶蘇從小簡樸好仁,一直以來,都強谏反對秦始皇大修宮室,貿開邊釁,本來對秦一統後,未能非攻兼愛感到失望的秦墨,在這位賢公子身上,似乎看到了希望!

  至于淳于越,他是一個複古者,秦始皇雖用儒生為博士,卻不加重用,對他們的複古分封谏言,也嗤之以鼻。扶蘇則不然,他從小被華陽祖太後豢養,學過詩書,對儒學有一定興趣。

  眼看秦朝堂之上法家獨大,短時間内,皇帝絕無改弦易轍的打算,二人便索性呆在了公子扶蘇的身邊,希望慢慢施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