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3頁)

  “朕隻望扶蘇歸來時,少些悲天憫人,少些虛僞之仁,變成一位剛毅果敢的公子!”

  那麼問題來了,他能麼?

第0451章

諸夏親昵

  “此事可也!”

  扶蘇還在思量,蒙毅卻先說話了。

  蒙氏三代為秦将,蒙骜、蒙武,都幹過類似的事情,雖然所殺人數隻是白起的零頭,但蒙氏一族,也早已習慣了秦軍中的殺俘慣例。

  此事雖會遭到朝中一些文官诟病,但卻是實實在在有利于士卒的事情。秦軍以首級論功,一個視卒為赤子的将軍,會毫不猶豫砍掉敵軍俘虜的腦袋,為他們多掙一級爵,百畝地。

  這件事做了,利益是如此之大,可能遭受的懲罰卻又如此之小,故自從商鞅變法後,便一直如蛆附骨般存在于秦軍中。

  雖然,在白起自殺前說“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這句話後,殺俘現象收斂了很多,但小規模的仍然随處可見。

  所以,殺七千匈奴胡虜,實在不算什麼大事。

  蒙毅表了态,黑夫目光便看向了扶蘇,笑道:

  “公子,你以為如何?”

  扶蘇仍在躊躇,黑夫追問兩遍後,他才道:“我來塞外之前,曾讀古之兵法,《司馬法》有言,伐不道之邦,入罪人之地,無暴聖祗,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牆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勿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

  “先前父皇興義兵,誅殘賊,滅六國,故對六國之人殺俘殺良,實在是不可做之事。”

  他言語之中,對秦的諸位将軍每次交戰後都殺俘的惡習,是深深诟病的,并認為,這是造成六國雖并于秦,其民衆卻仍與秦離心離德的重要原因!

  “故諸夏之戰,當依此法,不然妄加殺戮,彼此為仇,那麼所謂天下大同,七國合一便成了一句空話,不過……”

  公子扶蘇擡起頭,下定了決心:

  “不過此法,隻适于諸夏内戰,而禦戎之戰,又有不同!”

  “哦?”黑夫道:“有何不同?”

  扶蘇道:“古時虞征有苗,商征氐羌,周征玁狁(xiǎnyǔn),穆公伐戎國,皆有獻俘斬馘(guó)之禮,以其桀骜不馴,難以感化,譬如禽獸!今尉、李二将軍為主帥,孤懸塞外,無法押俘還都聽侯陛下發落,隻能從權。”

  “若将軍認可殺之為當,此事,亦無不可!”

  雖然扶蘇心裡對殺俘這件事本身有些膈應,但好歹還是同意了。

  “獻俘斬馘……”

  黑夫颔首,讀書多還是有用的,扶蘇倒是為殺俘找個了好借口。

  那是上古以來的慣例,俘虜常常是獻祭給祖先、天神的祭品,聽說殷商最好這口,祭祀坑裡的羌人、周人俘虜層層疊疊。

  即便是被後世儒生包裝成“仁義之師”的周武王,殺起殷商俘虜來也毫不手軟,十數萬人,都是當牲畜一樣宰掉,周廟面前,商人馘首堆成了山,纣王、妲己的腦袋,高高懸着,數百殷商貴族,比如秦國的祖宗惡來,其首級則被扔進火裡做成碳烤人頭,當了祭品。

  直到春秋時,“諸夏”的概念産生後,各國之間才約定成俗,不再殺戮對方俘虜,貴族被抓還能相互交換回去,戰争多了點文明的色彩。

  不過進入戰國後,托了孫武開的頭,戰争複又變得殘酷和詭詐起來。

  黑夫是親曆者,無數次厮殺讓他明白,這本就是個殘酷的時代啊。争地之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

  孟子說,不嗜殺人者,能一天下。可實際上,卻是殺人最多的秦國完成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