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6頁)

  至此,各方面軍的奏報都已陸續傳回,朝廷總算可以梳理出這場戰争完整的經過。

  除了黑夫、李信擊潰單于主力外,其餘各軍,斬獲都不大。

  率領軍隊最多的老将羌瘣,北上時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吓得沿途樓煩諸部投降。他們順利渡過大河,收複了九原廢墟,但卻并未找到匈奴人,隻找到了一個躲藏在森林裡的部落。将其男丁全殺了充作斬首,但也隻湊了五百級出來,兵卒民夫十五萬人啊,這五百級哪裡夠分?實在是有些難看……

  蒙恬部則稍微好些,雲中也多有車騎,雖然沒有裝備實驗性的高鞍馬镫,但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發現單于王庭和頭曼城空空如也後,蒙恬令遊騎四散,找不到匈奴人的軍隊不要緊,先找他們的畜群!

  結果還真在陰山附近,找到了一個龐大的畜群,是未及時退走的匈奴右大當戶部,結果自不必說,那支匈奴人潰敗,蒙恬軍斬首一千,并虜獲了五萬頭牛羊馬匹!

  作為蒙恬副手的王離就沒這麼好運了,他與一個上郡的都尉奉命帶兩萬人南渡大河,經樓煩,過庫結沙至河南地,尋找匈奴人蹤迹,結果卻亡導失道,也就是迷了路,兩萬人在沙漠邊緣打轉,最後不得不返回樓煩,軍隊已有數百人渴死或失蹤。

  這位小小王将軍,“迷路校尉”的稱号,是甩不掉了。

  當然,比起馮劫而言,他的損失不算什麼,馮劫才是真正的大敗仗,三千車騎盡沒于匈奴,步卒也多死傷。甚至在北地、隴西兩軍與匈奴決戰時,馮劫還“作壁上觀”,雖然他辯解說自己疑心是匈奴之計,不敢貿然出擊,但秦始皇不打算原諒他。

  秦始皇緩緩說道:“兵法雲,賞罰不宜緩,賞之不及則疑,罰之不及則怠,則軍不整也。收軍賞罰,務廣議論功以求彰,今日,諸卿且議各将軍之功!”

  廷尉李斯督軍上郡,丞相又不管這方面的事,太尉一職,自從尉缭死後又不再設,于是秦始皇一揚手,直接令禦史大夫馮去疾主持朝議。

  馮去疾連忙出列道:“臣之不肖子劫為胡所敗,喪師辱國,臣身為其父,理當避嫌,不當議……”

  皇帝卻道:“祁黃羊為晉國之尉,掌刑獄兵事,外舉不避仇,内舉不避子。舉如此,罰亦如此,他做得到,你便做不到?”

  站在殿下的趙高腦袋縮了縮,明白人都聽得出,皇帝動怒了,他怒的不是别的,是馮劫的敗績,讓這場本該大獲全勝的戰争,多了些瑕疵。

  皇帝陛下,不喜歡瑕疵。

  馮去疾隻得奉命,又道:“敢問陛下,論主将之功,當以斬首計,以拓地計?”

  這是秦朝計算功勞的兩種方式,斬首或者奪城。

  秦始皇淡淡地說道:“斬首為主。”

  馮去疾頓時明白了,與禦使府衆人一陣交談後,很快就按照律令裡對功爵的升遷規定,做出了對各位将軍的評定。

  北地、隴西斬首萬兩千級,當然是大功,且超出盈論兩倍,足夠李信、黑夫連升兩級了;蒙恬奪頭曼城,至于北河,斬首一千,虜獲牲畜甚衆,當為中等功;羌瘣降服樓煩,奪九原故城,斬首五百,隻能算小功。

  王離失道,不過也沒有人規定他必須何日抵達何處會戰,不算失期,小過!

  到了最難評定的了,禦史們偷眼看了馮去疾,他面色嚴肅,當着皇帝的群臣的面,非但不敢放兒子一馬,甚至要刻意加重懲罰!

  議定之後,馮去疾正要将結果禀明秦始皇,卻又有軍報送至!

  ……

  “是李信的捷報。”

  秦始皇接過看了一眼,龍顔大悅,既然是好消息,便讓谒者當衆讀出,讓史官速速記下來。

  “臣隴西尉李信再拜言,臣輕騎追逐頭曼,阻截其于賀蘭北五百裡之沃野渡。陸有突騎,水有舟師,殺虜五千,斬匈奴左骨都侯。恰逢雲中兵将至合圍,頭曼餘三萬騎不敢敵,遂大潰向西遁走!”

  這奏疏還附帶監軍蒙毅的上書,已驗明李信斬首之數!

  至此,頭曼單于帶到河南地的六萬人,死傷失散已經過半,而蒙恬也已率軍占據了大半個河套,重新點燃了高阙塞的烽火……

  仗打到這份上,原先預定的戰略目标,已全部達成,隻可惜頭曼跑得太快,未能全殲匈奴。

  馮去疾隻得讓禦史們再算一遍,随後按照先罰後賞的次序道:

  “禀陛下,馮劫死傷四千餘,辎重盡失,敗軍辱國,大過!當連貶四級,為五大夫!削去上郡郡尉一職,回都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