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7頁)

  張蒼肥胖的手指點着黑夫道:“依我看,你是嫌諸守的溜須拍馬太過粗糙,要教教他們,果然,陛下聽了你的話後大為稱贊,真是高下立判。”

  他随即又嚴肅下來:“不過你說的話雖也是阿谀,卻說的沒錯。天道系于民心,上天之所見,來自于百姓之所見,上天之所聽,來自于黔首之所聽。真正的祥瑞是百姓之贊,而不是什麼麟鳳五靈。”

  黑夫知道,張蒼是個“無神論者”,深受他老師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一句話的影響,在張蒼看來,祥瑞災異都是騙人的,天地自然有其規律,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所以在黑夫面前,張蒼毫不客氣地指出了這種全國獻祥瑞為皇帝封禅造勢的可笑之處。

  但這有什麼辦法,像扶蘇那樣直言進谏?皇帝陛下正在興頭上,做一個诤臣,對黑夫一點好處都沒有。

  于是他打住了這個話題,轉而問張蒼道:“陛下封禅在即,祥瑞已畢,不必再提,說說另一件事罷。”

  “據我所知,但凡讀書的人,都對封禅十分熱衷。你的師兄,膠東的大儒浮丘伯,一向不願做官,但聽說陛下封禅,甚至遺憾自己太過年邁,無法來一睹盛況。群儒百官都在泰山腳下的行宮熱切議論,封禅的流程禮儀,希望由自己來制定,好名垂千古。反倒是你,娴熟禮樂禮法的荀門高徒張子瓠,卻故意讨了個來泰山陰陽分水嶺祭祀的差事,刻意躲開,這是為何?”

  張蒼欲言,看了看來催促他們動身的奉常官員,又低聲道:“等上了齊長城,我再告訴你。”

  封禅泰山之前,還有一套複雜的流程,要對周邊的大小山川都拜一遍,這當然不能讓皇帝全部親力親為,于是就分别派出大臣代勞,黑夫和張蒼輪到的,就是“泰山之陰陽分水”之祭。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的溪流都流入汶水,陰谷的都流入濟水,而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則是他們面前的齊長城。

  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系之中,雖沿線有平谷之地,但多為山嶺。或版築夯土,或磚石對壘而成的長城依山就勢而築,其建築雖不高大,但連在一起,就像一條石蛇般沿着山勢盤旋延伸,的确蔚為壯觀。

  “從平陰附近的防門向東延伸,過石門、夾谷、穆陵關,直至即墨海濱,東西近千裡。”

  張蒼好容易爬上齊長城,放目遠眺,久未出鹹陽城的肥宅不由喝了聲彩。

  黑夫卻笑他說,若是去了塞北朔方、雲中,看到蒙恬正在将燕趙秦三國長城相連後的“萬裡長城”,那才叫壯觀!

  而這齊長城,當年也起到了防禦晉、楚的作用,可現如今,卻已經失去了它的軍事功能,淪為一道無用的石牆。

  黑夫還有一套理論:“中原之内的不能叫長城,隻能叫做關防壁壘,阻礙商旅往來。而隻有立于塞外絕境,抵禦異族戎狄,保護邊疆百姓的,才能叫長城!”

  “唯唯,如君之言。”

  張蒼打發奉常的官員去準備複雜的祭祀儀式,他則對黑夫道:“你方才問我為何對封禅興緻寥寥?”

  “我便告訴你罷,因為這泰山封禅,根本就不是什麼古已有之,而是齊魯之人編造出來的謊言!”

  ……

  “封禅是假的?”

  黑夫倒是一愣,他對這裡面的門道不太清楚,但周圍所有人都反複告訴他,封禅是自古就有的。

  張蒼的師兄,膠東大儒浮丘伯就不厭其煩地說,遠古的帝王如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都舉行過封禅儀式。

  可今天,在泰山左近的長城上,張蒼卻戳破了這個謊言。

  “浮丘伯雖然是我師兄,乃溫厚長者,當年對我頗有照顧,但他隻學到了夫子的皮毛,未得真髓!”

  接着,張蒼開始了一段邏輯缜密的考據,證明“封禅”并非古已有之。

  “我在禦史府掌管天下圖書,翻遍了一切能找到的史籍,發現周天子曾令人考制度于四嶽,但泰山隻是四嶽之一,并無特殊之處。而直到孔子之時,各國雖有祭祀所屬山川之舉,但絕無人提及泰山封禅,就連《論語》也從不提及。至多是魯侯、季氏旅于泰山,但那隻是魯國自己的小祭。”

  “直到近兩百年來,尤其是稷下學宮興建之後,封禅之說,才如雨後春筍。最開始隻敢說堯舜禹湯周成王封禅,後來膽子越來越大,漸漸說伏羲、神農、炎帝、黃帝也封禅過泰山。而今,又憑空多出了許多年代比伏羲、神農還久遠的‘古之帝王’,什麼無懷氏之流,加起來居然有七十二王之多……”

  “那些古之帝王真來泰山封禅過?為何史書無一言所載?非要到近世才重新被人發現!”

  黑夫聽罷,卻不置可否,而是笑道:“浮丘伯說,《管子》裡有管仲勸齊桓公勿要行封禅之事,曆數之前七十二王封禅泰山,這又如何解釋?”

  “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