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假的。”
張蒼卻拂袖道:“《管子》裡的學問雖然廣博,但這本書,卻是稷下諸子假托管仲之名所作。文字相對易懂,全然不似春秋時文章之古樸,裡面提到的齊桓公意圖封禅一事,乃稷下先生虛構,而非事實。”
“這種托古言今的事并非孤立,就拿禅讓來說,什麼堯舜禅讓,也是古之無有,是墨者和子張氏之儒鼓吹出來的。他們虛構古事,寫了《唐虞之道》等文章,在列國傳散,認為隻有禅讓才能終結混亂,結果燕王哙就上了當,禅讓子之,結果導緻燕國大亂……我夫子當時就說過,堯舜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打住,打住。”
眼看張蒼的嘴炮從封禅轟到禅讓,要開始長篇大論的批判,黑夫連忙讓他停下:
“今日隻談封禅,不提禅讓,你且将前者說清楚。”
張胖子一攤手:“事實如此,還能怎麼說?”
總之一句話,張蒼根據他的考證,以及對稷下先生們的了解,知道這群齊魯儒生、士人為了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什麼都敢編。封禅并非自古便有,而是近兩百年來,齊魯之人,特别是齊人的虛構。
所以才會有齊桓公封禅一說的出現,同時,也才會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禅。
“泰山高麼?能高到登上去以後,就覺得天下群山皆小的程度麼?”張蒼問了黑夫這麼一句話。
黑夫搖搖頭,笑道:“會如此想的人,恐怕是因為去的地方太少,見識不太足……”
單論海拔,泰山其實一點不高,不如華山,更不如黑夫在塞外見到的賀蘭山,和秦國西邊青藏高原皚皚雪山比起來,更沒法相提并論。
但在齊魯之人的眼中,地處齊魯交界處的泰山,在一衆平原丘陵是鶴立雞群,這才是“天下”最高的山。
宙斯和希臘諸神為什麼住在奧林匹斯山?因為它是希臘人的山。
同理,封禅之所不在華山,不在嵩山,卻在泰山,隻是因為,近兩百年來,天下的文化中心在齊魯,在稷下學宮。所以,齊魯地域性的神祇、山川,被說成了自古以來,全天下的信仰。
這是稷下先生們為自己心目中,最可能登天子位,莅天下而撫四夷的田齊君王所準備的,是為未來統一國家準備的登基儀式。
後來,中衰的齊國已經失去了這個資格,但封禅理論卻被越來越多從稷下走出的士人傳播,傳遍九州,最後成了真理!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禅?”這個被強調無數遍的謊言,已經被天下知識分子接受,并頑固地認為這是真的,甚至連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帝,也要反過來接受這套理論。
黑夫認可了張蒼的話,歎道:“真作假時假亦真啊。”
他沒有傻到問張蒼,為什麼他知道封禅之事乃近世虛構,卻不告訴秦始皇真相?
因為,皇帝并不需要真相。
就跟群臣獻祥瑞,是一隻巴掌拍不響,古代帝王封禅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士人認為這是真的,而秦始皇也需要用封禅來為帝國進行包裝,讓自己的功業得到天地的“認可”。
秦國一貫是拿來主義,隻要對自己統治有利的東西,都會毫不猶豫用起來,法家如此,墨者如此,陰陽家的五德終始如此,儒生的封禅亦如此。
假如你真是天子,是随德運而受天命的,那麼必有受命的征兆,也就是有符瑞出現。有了這個看得見的憑證,才能有資格封禅。而隻有進行封禅,才有資格“奉天承運”來統治天下……
秦始皇需要通過封禅,讓天下人認可這個事實,這對大一統是有好處的。
所以即便張蒼心裡對封禅一清二楚,卻也樂見其成。
更何況,方術士還在秦始皇耳邊強調,不管向西尋找西王母邦還是向東尋仙,封禅都是長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說罷此事,張蒼搖頭道:“所以到頭來,說不定,陛下才是古今封禅的第一人!”
“我明白你為何要遠遠躲開此事了。”
黑夫笑道:“雖然儒生們号稱封禅源遠流長,但這其實是第一次封禅,全無先例可言,三百個人,七八個學派,也至少有七八種看法,沒猜錯的話,等你我回去時,那群儒生,恐怕仍拿不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祭祀方案……看來,這場泰山封禅的麻煩事,才剛剛開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