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朕自擇之!”
儒生們遂被統統轟出了行宮,周青臣也不例外,于是就出現了這可笑的一幕:專門研究禮儀的儒生,卻無一人能參與封禅典禮的設計……
到了下午時,消息傳出,秦始皇盡罷諸儒之言不用,轉而采用秦國舊有的祭祀天地的禮儀來封禅。
這消息傳來,儒生們頓時炸窩了,開始捶胸頓足,說皇帝不聽良言,居然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用錯誤的儀式,真是荒天下之大謬,于是便鼓噪着要去“以死相谏”。
結果,他們還在這号召串聯時,卻有郎衛前來,儒生們還以為是皇帝後悔,要召他們回去再議,誰料,郎衛卻陰着臉,将那兩個因争吵而打架揍對方的老儒抓了起來,說要判他們“私鬥”之罪。
一時間,三百餘儒生,都變得寂寥無聲,看着兩個老儒被抓走後,過了許久,孔鲋才一跺腳道:
“既然皇帝不聽勸阻,吾等留之何益?等着繼續受辱麼?”
他倒是幹脆,不用,則去,說罷便一拂袖,帶着弟子叔孫通大步而走。叔孫通倒是在這場鬧劇裡沒有提一點意見,隻是不好意思地朝周青臣作揖抱歉,又勸自家夫子别沖動,私自離開可是要惹怒皇帝的。
剩下的人面面相觑,這時候已無人再提“冒死谏言”的事了,隻是漆雕之儒的領袖大聲道:
“二三子,昔日季氏旅于泰山,孔子問冉有:‘汝能勸之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便歎息道,雖不能,然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乃春秋時的魯國名士,以知禮著稱,這句話的意思是,泰山得天地造化,有其靈性,是絕不會接受非禮之祭的!
言下之意,秦始皇今日罷黜儒生之言,改用關西的祭祀方式,也一樣不會被泰山接受!
衆人皆齊聲附和,寄希望于泰山的神性。還有人嚷嚷着,等明天上山封禅時,要好好看着每一個程序,下來後将見聞寫成書,對鬧烏龍的禮儀加以嘲諷,好讓天下人知道,比起儒家,秦朝的官員巫祝們,在搞祭祀禮儀就是個弟弟。
唯獨周青臣歎了口氣:“事到如今,汝等還是少說幾句吧!”
泰山接不接受秦朝的祭祀禮儀不得而知,但經此一事後,秦始皇大概是徹底認清了群儒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到了晚上時,皇帝進而宣布,明日封禅,隻帶文武百官,黑夫、張蒼等均在其列,但就是不帶一個儒生!
這下,群儒統統傻了眼,他們本來還想着明日封禅時,旁觀奉常的祭典,事後好好嘲笑一番呢,卻沒料到,皇帝做得這麼絕,所有儒生,隻能留滞山腳,不得與從事!
“真是豈有此理!”
齊人伏生怒了,他扪心自問,自己受征召入鹹陽,忍受了皇帝的窮兵黩武,容忍他們七十餘博士隻是朝堂上的裝飾品。不就是為了把秦朝引入許多年前,齊地稷下諸生為未來大一統帝國,量身定做的政治藍圖中,從而變成他們理想中的禮儀之邦麼?
但好容易熬到今天,為了這個目标奔走,嘔心瀝血的群儒,卻既沒有資格設計儀式,也沒有權力登山,見證這八百年未有的一幕?
這真是天下最大的笑話!儒家的死對頭黃老、墨者知道了,肯定要笑掉大牙。
群儒震驚之餘,心裡也對封禅這件事,有了奇怪的轉變。
在衆人看來,少了他們的參與,封禅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封禅,而是一種對神聖不可亵渎的泰山,對上古聖王禮制的……
“羞辱!”
他們群情激奮,他們無能為力。
空喊口号也是會消耗體能的,很快,夜色漸深時,腹中空空如也的群儒便各自散去了,不同于來時的意氣風發,他們都有些垂頭喪氣。
這是自秦朝建立後,儒家最大的一次失敗。不過,除了周青臣、叔孫通等少數人外,絕大多數儒者,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滿腔憤怒地抱怨道:
“秦始皇剛愎自用,不用賢良,一意孤行,果然是無可救藥的獨夫、暴君!真三王之罪人也,德行不足,也配封禅!?”
……
PS:本章事例,參考《史記·封禅書》
第050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