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6頁)

  “更讓秦始皇恐懼的是,秦沒有能與之為敵的東西,秦上首功而棄禮義,他們的史書粗陋,詩書早已毀盡,關東士人嗤之以鼻,視之如戎狄。秦官府隻能用律令強行約束,但人皆是好寬厭嚴的,于是,為了顯得自己功高三皇,德邁五帝,為了顯得他的朝廷勝過三代之治,皇帝便欲厚今乃焚古……”

  力士聽得張大了嘴,他第一次知道,原來不起眼的書簡,竟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勝過了鋒镝兵中原人的想法,真是奇怪。”他搖了搖頭,想不通如此複雜的邏輯。

  “你想不明白,卻有人想得明白。”

  張良笑道:“在我想來,對待這些無形的兵器,皇帝和丞相李斯,大概會像收天下兵器銷毀一樣,一把火燒了,由此引發士人驚怒,離心離德。但誰料,有個聰明的秦吏阻止了此事,雖然換湯不換藥,書仍然要繳,私藏依舊犯法,但卻從焚書變成了修書,官府修的是書麼?不,他們修的,是能與關東詩書禮樂,與六國之史對抗的利器!”

  想到這,張良的心就變得迫切起來:“若他奸計得逞,十年二十年後,等到下一代人長大時,恐怕都會被官府所愚,隻知秦而不知韓了!”

  就力士這三年的觀察,這個張良,已經是中原最聰明的人。明明身為逃犯,做的是謀刺皇帝的事,卻十分從容。從燕地走到趙地,期間回了一趟韓地,再來到齊地,一路上大搖大擺地行走,用假的驗傳住店,不管到哪,都有任俠朋友暗中相助,還有人在朝廷裡給他傳遞消息。

  這還是力士第一次聽張良贊人聰明,這是一種極為難得的認可,力士不由好奇:“那個聰明的秦吏在哪?”

  但下一句卻是:“你要我去殺了他麼?”

  “我已試過一次,卻未能成功,一擊不中,此人已心生警惕,能幫我的人也被株連殆盡,靠你我二人,已經沒機會了。”

  張良搖了搖頭,眼看天色不早了,便起身道:“吃飽喝足了,便走吧,吾等要走的路,還長着呢!”

  秦始皇很快就要經過此地,但張良不覺得劇縣是個動手的好地方,這裡人口稠密,卻一馬平川,沒有任何可容他二人隐匿的地方,更沒辦法全身而退。

  力士推起辇車,看向東方,但張良卻指點他往南。

  “你不是說,有人來信,要你去膠東,說那邊有人接應麼?”力士大奇。

  “那個方士不懷好意,我今後不會再與他聯絡了。”

  張良冷笑:“張良刺秦,隻求為國,為家複仇,卻不願像聶政那樣,做了别人手裡的劍,遭到利用,徒費性命!你不是問我,那聰慧的秦吏在哪麼?他叫黑夫,正是膠東郡守!張良今後,會避開他走,我不做莽夫,隐忍一時,趨利避害,方能使天下缟素!”

  ……

  三天後,秦始皇龐大的東巡車隊途經劇縣,渡過濰水後,正式進入膠東郡地界,這裡果然有郡尉親自率領的郡兵三千,沿途防守嚴密,對閑雜人等的排查十分仔細。

  方士韓終一直膽戰心驚,進入膠東後,車隊行進時,每每有一點風吹草動,他都會探出頭來查探,生怕真是張良信了他的話,帶人來行刺了,但最大的意外,就是有百姓家的牛羊跑到路上,被膠東郡兵驅散,幾天下來,有驚無險,但韓終心裡的石頭,卻依然沒放下來。

  但直到抵達海濱,依舊不見刺客身影,反倒是黑夫布置的防備越來越嚴密了。

  盧生似乎對這種情況有所意料,聽韓終說他派去的人,已經找不到那死士蹤迹後,哈哈大笑起來:“韓先生,你找的死士,是個聰明人啊,此刻恐怕人已不在膠東了。”

  既然如此,他們“尋仙”一派方士的計劃,隻能在黑夫在場,且擁有巨大的話語權的情況下進行了……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也罷也罷,既然那死士隐而不發,韓終便能再受此事挾持,為我所用一段時間。”

  盧生歎了,心中暗道:“看來在抵達芝罘前,老夫須得與那黑夫,好好談談了。”

  這時候,韓終得知那“死士”很大概率不會行刺皇帝了,才松了口氣,心裡那顆石頭落地後,也發現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不由說道:

  “齊人好議論,方士尤甚,故在濟北、臨淄,聽聞皇帝駕到,常有方士欲見之,談論神怪和奇異方術,希望能被相中,一朝富貴。為何到膠東數日了,卻一個方士都沒見到?”

  “你想知道?”盧生嘿然,這就是他對黑夫郡守這麼忌憚的原因啊!知道這厮對膠東方士做了什麼時,他也是既驚且怒!

  他有些恨恨地說道:“到了海邊,你自然就明白了!黑夫郡守,在那兒擺了好大陣仗,打算給陛下看呢!”

  ……

  張良口中的“聰明人”黑夫對這些事并不知情,隻是他根據自己遇刺的經驗,知道防備嚴密沒有壞處。

  若是百密一疏出了事,身為膠東郡守,他難辭其咎,鬼知道沒能如期發生的“博浪沙”會轉移到哪?

  “愛哪哪,别是在我地盤上就行……”黑夫如此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