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2頁)

  聽說劉季還老老實實呆在那座島上,黑夫一笑,暫時不去管他,便就此結束了他的青島之行,準備回即墨去,他老婆已經臨盆在即,黑夫可不想錯過自己孩子的出生。

  臨走前,黑夫還接到了郡南的禀報。

  “郡君,陛下已至琅琊台!”

  “知道了。”

  黑夫尋思着,秦始皇不知道要在琅琊郡呆多久,若是可以,最好在他離開齊地前,就能打赢對海濱盜寇的第一役。

  這時候,海邊忽然狂風大作,驚濤拍岸,岸邊樹木俯首稱臣,膠州灣内的船隻也晃動不已,黑夫伸出手,感受風拂過大海,天地,喃喃道:“起風了……”

第0548章

騁望琅琊台

  膠東的那陣風,也吹到了南邊的琅琊。

  琅琊為古莒國之地,後來割讓給了齊國,又一度作為越王勾踐的都城,但越人不能越過江淮守之,遂入于田齊,成了齊國五大行政區的“莒”。琅琊城便是莒地的重要海港,也是秦始皇這次東巡的重要目的地。

  琅琊城港以東,海畔有山,形狀如台,高百丈,故曰“琅琊台”。秦始皇抵達這裡時,當地官員已經征伐三萬民夫,拓寬了道路,在琅琊台上為皇帝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弘的行宮……

  這座行宮坐落在高百餘丈琅琊台上,台下修成“闊三四丈”的禦路三條,雲層裡拔起九座山峰,峰間有石道,名曰“雲梯”。時值初春,雲梯兩邊山坡上喬木、灌木等植被遍布,重新煥發了生機,攀爬過程中猛一回頭,就能望見繁榮的海港和奔騰不息的碧藍東海。

  秦始皇來到琅琊行宮的第一天,就熬了一整夜,批閱因趕路而耽擱的奏疏,這一批就是夙興夜寐,到了雞鳴時分,也睡不着了,索性披上厚裘,讓趙高等親随陪同,在琅琊台上觀海望日。

  眼看鮮紅旭日從海上躍出,漫天紅霞,頓覺胸中塊壘頓消,熬夜的疲倦也不翼而飛。

  他索性不睡了,喊來琅琊郡守,問起關于琅琊台的事來。

  “我看這琅琊台行宮外牆古舊,壁上滿是藤蔓,修築有些年頭了,最早可追溯到何時?”

  琅琊郡守禀報道:“最早來此處的君主,應是齊桓公、齊景公,皆樂琅琊之景,數月不歸。不過那時琅琊台上宮室簡陋在,真正大興土木者,應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勾踐既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台于山上,周七裡,以望東海。

  這便是琅琊台上七裡石城的來曆,難怪建築風格頗有南方特色。

  秦始皇看向一旁的丞相李斯:“會稽到琅琊,有多遠?”

  李斯禀報道:“走陸路,恐近兩千裡,走水路,至少也要千五百裡。”

  秦始皇聞言搖頭道:“越王勾踐倒是雄心勃勃。”

  越國這跨越千裡的遷都看似不合理,但秦始皇卻能夠理解,勾踐也學了吳王夫差,一心求霸,當時諸侯都集中在北方,而越國的都城在會稽,偏居南方濱海一隅,鞭長莫及,要實現霸業,必須得遷都。

  這就跟秦國想要崛起,必須從偏居一隅的雍,遷到靠近中原的鹹陽一樣。

  琅琊顯然是個不錯的地點,南連淮、泗,北走青、齊,聯絡海岱,控引濟河,山川糾結,足以自固。吳王夫差以此為跳闆,侵齊伐魯。越人既滅吳,亦出琅邪以觊觎齊魯泗上。

  越人擅長舟楫,琅琊則是優良的海港,琅琊台的西南、東北方向均有可避風停船之港灣,适于船隻往返。琅琊郡守說,當年越國令水軍士兵兩千八百人砍伐樹木造舟,經過了五年的精心備戰,出動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大規模舟師,一舉占領此地。

  這數量是十分龐大的,眼下秦朝北上支援琅琊的會稽舟師,也僅到這數量的一半。

  琅琊郡守又道:“勾踐以琅琊為都後,一度稱霸齊魯泗上,據說連孔子都帶着諸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前來拜谒勾踐……”

  “哦?”

  秦始皇來了興趣:“勾踐如何對待孔子。”

  他很好奇,一個是于越蠻夷的霸主,一個是尊周禮的賢人,這二者見面,會是怎樣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