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郡中晏氏、國氏、高氏、呂氏等姜齊舊族的族長,以及各縣士人、公學弟子,他們身後,則是箪食壺漿的“百姓”,其實還是那些先前得了利益的闾左、庸保,但加起來,也有上千人之多。
見到黑夫旗号,衆人竟紛紛朝他下拜頓首:
“膠東士庶父老,恭迎郡君歸來,亦多謝郡守未雨綢缪,遷夷諸田,讓膠東免受兵亂之災!”
第0573章
十鳥在林
“恭賀主外人散盡,連曹參這種加入不到兩年的新人也退下,眼瞅着隻剩下自己和共敖兩名“心腹之臣”,陳平便大大方方地恭喜起黑夫來,并口稱主黑夫奉命出郡平叛,不在膠東的這三個朵月裡,陳平以“郡守長史”身份幫他穩住了大後方,與監禦史、郡丞協調,非但沒有讓膠東生亂,還能在黑夫初定臨淄之亂那段時間裡,穩定提供的後勤辎重,甚至還能“接納”一部分從臨淄郡避兵亂逃到膠東的黔首,功不可沒。
黑夫事後也要為他向朝廷表功,但被陳平推辭了。
他的理由,是私下告訴黑夫的:“數年前破匈奴一事,陳平已經名揚北地,若平爵位再升,恐不能繼續在主君身邊為幕僚……”
這句話,讓因斬将奪旗之功,成了“五大夫”而沾沾自喜的共敖一愣。
他忠于的,是為了兌現“帶你們回家”這個承諾,親涉險境詐降的黑夫。是以區區黔首身份,帶着一幫子同樣是泥腿子草根的兄弟,在這亂世洪流裡,硬生生殺出一條路,告訴他們“公侯将相,甯有種乎”的黑夫。而不是共敖很早以前,就嗤之以鼻的朝廷,更不是利用完南郡士卒後,就将他們扔在豫章南荒之地,将流放當做賞賜的皇帝……
共敖最驕傲自得的一件事,便是黑夫新婚之時,唯獨他毅然辭官,不遠千裡北上,為黑夫副車持辔,并就此留在其身邊,随他一步步高升,北擊匈奴,東平海濱,天下側目,這才是大丈夫所為!
不但眼界開闊了許多,爵位也越升越高,遠遠超過了留在豫章做縣尉的利鹹、東門豹、小陶,更别說最早跟随黑夫的季嬰。對此,共敖是頗為自得的。
可陳平一席話,卻讓他恍然大悟。
是啊,若是自己爵位再升,到了“卿”的級别,就不好再繼續給黑夫做“門客”了,指不定哪天,就會被朝廷征辟調走,到那時,他還想像過去那樣,挂印辭職麼?
于是他不得不佩服,還是陳平這厮聰明啊,知道隐功。
隻可惜,共敖的爵位已經到手,不可能退掉,隻能暗暗琢磨,以後遇上類似的事,要避免露頭立功了。
而陳平那邊,黑夫也沒有大公無私,非要為陳平表功,而是私下贈了他四十萬錢,共敖也得了二十萬錢,黑夫說這是他們在南郡甘蔗地的“分紅”……
分紅是什麼共敖不懂,他隻是繼續聚精會神,聽起黑夫和陳平的對話來,真是句句都有話,每個詞都有學問。
“你恭賀我什麼?尊爵為大庶長?”
黑夫一邊看着陳平從郡府帶來的文件,回答顯得有些漫不經心。連升兩級,距離封侯之願隻有一步之遙的黑夫,早沒了十年前,在安陸縣城擒盜為公士的新奇,外黃之戰斬首得爵的欣喜。畢竟升級這種東西,次數多了,終有一天會麻木。
他放下卷宗道:“你當知曉,陛下賜我朱服,但那朱服深衣,可是用上萬人的血染紅的!自此以後,提到黑夫,便會想起我在臨淄督斬上千白首老者的行徑,想起我向皇帝提議,釘叛賊于亭舍途道的惡名,天下恨我之人,比過去多了十倍百倍,這也值得恭賀?”
陳平卻笑道:“趙人能記得白起屠長平之仇,常欲報秦,是因為那四十五萬趙人的父母兄弟妻子尚在,倘若彼輩流離失所,朝不保夕,那縱然還記得長平之事,卻也無可奈何。當然,趙的鄰國,比如燕國,會記住這一切,但他們對武安君,對秦,不再是仇恨,而是敬畏!”
“如今情勢相似,田逆叛賊死盡,賊衆家眷或逃亡或被擒,被擒者要送去長城、骊山、張掖、遼東服苦役,他們的恨,傷不了主君分毫。而其鄰人,鄉黨,乃至于天下人,除了那些一心反秦複辟的叛賊外,普通人聽聞此事後,對主君當是畏懼多過憤恨……”
一口氣說完這些後,陳平總結道:“平的家鄉還有一句俗話,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眼下天下人對主君畏懼也好,憤恨也好,無傷大雅,反倒是膠東人,頗為感激主君,這才是當今最重要的事。”
這件事,在全郡豪貴士庶在濰水旁恭迎黑夫時,黑夫便明白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因為黑夫搶先一步,将膠東諸田或夷滅或遷徙,又乘着秦始皇東巡加強治安,打擊了輕俠活動,從根本上斷絕了叛亂之源。
所以當琅琊出了謀刺案,到處抓人時。當臨淄郡萬人反叛,席卷數縣,差點連臨淄也易幟時。當濟北亡羊補牢失敗,諸田舉事,波及半個郡時。唯獨膠東,隻有零星輕俠鬧事,被當成“治安問題”輕松解決了。
當黑夫聚合各郡大軍,與賊衆戰于高唐,軍民死傷數萬,流離失所者十數萬時,更有不少臨淄難民,跑來膠東尋求避難。
所以,在膠東郡,除了姜齊舊族,得地闾左等背靠官府的既得利益者,各階層的士庶,看到隔壁富庶繁華的臨淄一片凋敝混亂,也暗自慶幸……
“幸好膠東郡守是位能吏!”
等被擒獲的叛賊由官吏帶到亭舍,活活釘在木架上時,膠東本地人心有戚戚之餘,又在想:“萬幸,尉郡守在膠東待民和善,從未不教而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