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8頁)

  在秦始皇眼中,可以立刻開始的兩仗,分别是東邊和南邊……

  他的夔紋方頭履踩在北疆,從臨洮慢慢走到遼東,足迹仿佛變成了一條萬裡長城!

  “征燕、趙輕俠惡少年從軍,從遼東出兵,使朝鮮箕氏臣服。”

  嬴姓先祖曾是殷商之臣,而朝鮮據說是殷商三仁之一箕子之後,周朝時,名為諸侯,實則一直不服周,今若能使朝鮮箕君入朝,子姓的最後苗裔,對嬴姓皇帝俯首稱臣,也算告慰先祖。

  但朝鮮并不是終點,秦始皇真正想打的地方,在南邊!

  秦始皇一腳踩在半島中段,标為“滄海”的小邑上,仿佛是一個巨人,要将這座不起眼的城邑毀滅!

  這個濊貊(wèimò)小君,居然敢窩藏六國叛逆,并與莒南刺殺有關系,真是膽大妄為!

  哪怕滄海君有大海庇護,皇帝亦要加以懲戒,水陸并進,燕地大軍從朝鮮南下,圍城三阙,任嚣舟師從膠東出發,封鎖海面,杜絕逃路。

  必滅其邦,屠其民,隳其城!如此方能震懾天下,表明天子除惡必盡的決心!

  想象着那一幕,皇帝的怒火,才能稍減幾分。

  他輕輕提起下裳,跨出了很大的一步,直接邁過了渤海灣!

  再回首,這道在芝罘島上看到的廣袤汪洋,其實是那麼的窄啊……

  “朝鮮稱臣,濊貊、九夷均服,渤海變成内湖,舟船往來無阻,隻有這樣,大秦才能稱得上‘東有東海’!”

  “還有南邊。”

  皇帝絲毫不躊躇,幾步走了過去,他越過淮河,跨過大江站在前不久曾停留過的豫章、長沙,雲夢彭蠡,仿佛是腳畔的小水窪。

  長沙豫章之南,是一片廣袤的土地,東瓯、閩越、南越、西瓯、駱越,南北兩千裡,東西八千裡,這些越人部族生活在那裡,是為百越。

  秦始皇很多年前,曾打算對百越開戰,那時候并沒有什麼理由。越之角、象齒、翡翠、珠玑雖好,但對秦始皇而言,這些東西,哪有鹹陽宮前的十二金人有意思?根本不值一提。

  非要說理由,除了“南盡北戶”的夢想外,皇帝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耕戰”,這是商鞅為秦找到的強國之方,但它餓得很快,為了喂飽這頭戰争巨獸,讓帝國有無窮的内在動力,哪怕六國滅盡,秦始皇也得不斷尋找敵人,擊敗敵人。

  可打哪不是打,黑夫提出西拓之策後,既然有匈奴、月氏這更好的對手,皇帝便罷了南征的念頭。

  可現在,能入眼的邊敵都已落敗,秦始皇的目光便再度回歸南方,這一次,還得多謝黑夫,因為蔗糖的意外走俏,帝國多了一個對百越開戰的理由……

  那裡山林茂密,那裡物産豐富,那裡有少府、大吏們垂涎的隸臣妾。

  當年南下道路不通,如今豫章發展良好,路途通暢,後勤有南昌、長沙之粟,既然如此,為何不打?

  輕俠惡少年,以齊楚居多,齊地已定,但楚地的輕俠少年,仍是隐患,這次南征,便可将他們征去……

  十死二三,十不存一?死就死吧,無所謂!

  “朝鮮、滄海之役,兵卒、民夫五萬足矣。”

  用兵如此稀少,又是為了懲戒刺殺主謀,這場仗非打不可,沒有讨論的必要!

  “然百越之役,戰線東西數千裡,非二十萬人不能下……”

  但對南方的戰争,盡管秦始皇決心已定,但還是會讓群臣議論。

  他不會因百官的提議有任何動搖,隻是想看看,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

  如此想着,秦始皇立刻讓趙高進來,草拟诏書,宣布明年讨伐滄海君的檄文,并透露南征意圖,讓群臣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