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7頁)

  扶蘇認為,東方不甯,是律令太嚴,刑罰太重的緣故,緩刑罰,薄賦斂,就能讓天下歸心。但秦始皇覺得,恰恰相反!

  “膠東除盡諸田,抓捕輕俠為刑徒,治郡如此嚴峻,為何臨淄、濟北一片糜爛之際,膠東卻無人反叛?”

  黑夫在膠東做的事,給秦始皇另一種選擇。

  于是巡視接近尾聲的時候,看清楚六國故地真相的秦始皇,決心在全天下推行新的策略。

  對六國遺留的豪貴們,當糾之以猛!從齊地開始,一個郡一個郡的拔除宗族、地方勢力,将彼輩遷往邊疆。主要是位于秦腹地,又地廣人稀的巴蜀、漢中。而讓各地闾左、雇農等底層黔首,分豪貴之田,讓他們成為支持官府的良民。

  對士人知識分子,則要分化打擊,願意與官府合作的士人,納入公學,以爵祿釣之,使之學律法後為吏,助秦吏掌控地方。不願意服從的,就喪失講學資格,視為非法,其學派書目也将被删毀,絕不留情!

  還有關東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輕俠惡少年。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群人表面上,做了農夫、商賈、雇農,但暗地裡,仍然連交合衆,橫行于大街小巷,團結在豪俠周圍,并與政府持不合作态度。

  齊地諸田舉旗造反,輕俠惡少年是第一批加入的人!并在其後,成了反秦的急先鋒,雖然沒什麼秩序,但彼輩講義氣,不怕死,且群體龐大。

  對這個群體,光禁止是沒用的,令地方抓捕剿殺,也根本殺不完,皇帝思考了很久後,想出了一個一石三鳥的辦法。

  發配充軍!

  “諸夏同祖,諸夏一家,為諸夏靖邊開疆的血,豈能單單讓關西之人來流?”

  一次東巡後,秦始皇更加明白了,誰才是大秦立國的根本,誰則是需要消耗削弱的對象……

  發天下郡縣輕俠惡少年服邊役,既可消除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又能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輕俠惡少年極其依賴鄉黨,征入軍隊,發配邊地,讓秦軍管着他們,離開了熟悉的鄉土,誰還能反?

  若統禦得當,對惡少年悍不畏死的性格因勢利導,讓他們在戰争裡克敵制勝,事後便賞爵封于邊地。由此既能為帝國開辟疆土,又能解決内患隐憂。

  最不濟,也能将這群人,消耗在一次次戰争中……

  這是不能為任何人知曉的目的,但秦始皇的心态變了,他已不再将那些人,視為自己的子民。

  說做就做,将扶蘇那令人不快的奏疏抛在腦後,秦始皇讓人在大殿中,打開了四海歸一圖。

  這幅地圖,代表了他弱冠繼位後的一統夢想,秦始皇不知曾看過無數遍,現實裡的足迹,也幾乎踏遍了帝國的各郡縣。

  但這片疆域,尚未臻于完美。

  他的帝國,還缺最後三塊拼圖!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迹所至,無不臣者。”

  這是《秦頌》裡的詞句,也是秦始皇在琅琊刻石上留下的宣言!

  他從北邁入地圖。

  大夏乃是太原舊稱,蒙恬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已遠超預想,對北方,皇帝心滿意足,既然匈奴遠遁漠北,也懶得管他。

  接着,秦始皇下意識地将目光投向的西方,自從坑方術士,對東海仙島死心後,那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死,唯一的指望了。

  對西面,李信滅月氏,建張掖郡,逼迫烏孫臣服,已經将帝國疆域,拓展到了名為“白龍堆”的沙漠邊緣,在那兒修築了“玉門關”。

  下一步,便是令使者商隊探索西域各國,找到西王母邦後,再令李信以車騎一路征伐過去,順秦者為臣,逆秦者毀滅!

  等大秦和西王母邦連成一片,“西涉流沙”自然也就完成了。

  不過,西域遼遠,商賈使者步伐緩慢,西邊的駐軍暫時也不必動,倒是可以讓六國豪貴,輕俠少年移民去張掖郡實邊。

  在秦始皇眼中,可以立刻開始的兩仗,分别是東邊和南邊……